紫苏姐弟和赵玉主仆第二天搭伙一同前往东京,一路上陈葵可算找到了知音,和赵玉两个人吟诗作对,差点没把周围人酸倒牙。紫苏和陈姜咬着牙忍了四天,终于在第四天的正午时分到了东京城外。
东京外城周长五十里,城高四丈,城楼建筑宏伟壮丽。城外有护城濠,濠内外遍植杨柳,煞是好看。听车夫介绍,此城濠名叫护龙河。外城南面有三门,东面两门,北面四门,西面三门,另还有水门多座,他们一行人走的是东南的陈州门,门旁有一条河,名曰蔡河。
进得城来,道路两旁店铺邻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果然是大宋都城。过了州桥,两边皆是居民,桥头有家小茶摊,摆着两张木桌供来往客人饮茶解渴。
马车走到这里,赵玉喊了停,命小厮瑾砚上前为各人买茶吃。紫苏只当是赵玉为请他们,也没在意。却见赵玉接了碗茶在手,与那卖茶的婆婆攀谈起来。原来这婆婆是个牙侩,专门与人做那些牵线之事,就和现代的中介差不多。原来赵玉是想帮自己赁房,紫苏心下感叹这帅哥原来不只是一副好皮囊而已,原来如此体贴细心。
赵玉说想赁几间房住,卖茶婆婆说却是有家好的,只是大了些。紫苏笑道:“我们人多,却是刚好要间大屋住,最好是离贡院近些。”
卖茶婆婆道保管如紫苏所愿,便要引着一行人前去看房。
紫苏多了个心眼儿,怕不先问好价钱到时候走冤枉路,就问那婆婆一般赁座院子须得多少钱,卖茶婆婆道最便宜每月八十至一百贯不等。
众人瞠目结舌,没想到在东京住个小院子都如此贵。紫苏心想这赵玉公子也算是好心办坏事了,只是自己早该想到他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贵公子,能知道赁房就不错了,哪里管的了房价几何。虽然她能花得起这个钱,却不想如此浪费,便给了婆婆几个赏钱,多谢她费心。
那卖茶婆婆倒也是个厚道人,见虽然没有做成生意却平白拿了赏钱,便指点紫苏去楼店务看看。这楼店务又名店宅务,是朝廷专门负责管理及维修国家房产的政府机构,向百姓出租国有房屋并且收取租金,比私人的便宜多了。
东京有两处楼店务,分别是左厢楼店务和右厢楼店务。其中左厢楼店务负责东城,右厢楼店务负责西城。紫苏他们从东南进城,自然要找左厢楼店务了。
紫苏问清了左厢楼店务所在,便与赵玉告辞,称不愿再耽误他的行程。赵玉见自己也帮不上什么忙,便起身告辞,临别之际说自己家住城西杨柳巷,如果有事就去找他。
打发走了赵玉,陈姜大大地舒了一口气,称这公子再不走,自己就快给憋死了,每天都得文绉绉的说话做事。紫苏大笑,骂他是爬树的猴儿,然后一行人来到了左厢楼店务,找了“店宅务专知官”打听清楚,这房子共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房是套间,每间每月十贯钱;中等房是单间,每间每月八贯钱;下等房比较破旧,每间每月五贯钱。
姐弟四人一合计,该省的还是得省着花,于是决定在贡院附近租两间中等房。没想到临近考期,贡院附近大多都住满了赶考的举子,只有两间上等房还空着。紫苏想了想,最后还是决定为了交通顺畅起见,租这两间上等房。
于是由专人带着验看过房子,交了定金。这两套房子都是临街而建,光线明亮,出得门走一段就到了御街,购物十分方便。且墙壁都是新刷过的,粉**白,只是屋内只有木床一张、八仙桌一张,圆凳八只,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他们卸下行李,给车夫付过车钱,紫苏就想去街上买些生活必需品。陈葵阻拦道:“我们在这里又不常住,东京的东西又贵。我看还是凑合一下算了。”
紫苏白了他一眼:“省试完了还有殿试,连个脸盆都没有,莫非你想浑身酸臭的进考场?估计还没进去就被熏出来了。这事你不用管,只管用心读书便是。”
于是紫苏带着陈姜和艾草去集市。一问之下东京的物价果然贵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一只长木桶就要卖到一千五百文。紫苏只好买了两只水桶,两只小澡盆,教陈姜陈葵拎了回去。路上有家曹婆婆肉饼店,看买的人很多,紫苏便去买了十五只来当做晚饭,仅这十五只肉饼,便花去了七十五文钱。在富祥县,都可以买一斤半猪肉了。看来还得自己做饭吃才行。
第二天,紫苏叫陈葵在屋里背书,带着陈姜和艾草去巷口找了个买砖的地方买了一担砖,一桶白灰粘土浆,花了十五文钱请他送到屋门口,即刻和陈姜动手砌灶台。他们本是过惯了苦日子的,即便是近两年生活好了,也没落下基本的生活技能,不到一个时辰,便搭成了一个简陋的灶台。
然后他们又去买菜,问得最好的后腿肉一斤一百二十文,稍好的一百文,羊肉二百文一斤,价格足足是富祥县的两倍不止。菜蔬相对肉类便宜了许多,紫苏考虑再三,割了一斤五花肉,买了两根牛蒡、一颗白菘、三个茄子,一共花去两百文钱。然后又去买了葱姜蒜之类的调料以及油盐酱醋,又花去两百文。最后买了三斗中等粳米,花去一百五十文。因为买的太多,紫苏给了店主五文钱让他找个伙计帮忙送到家里。
回到家里想起只有灶台没有炭,又派陈姜出去买了一担炭回来。这就着手生火做饭。
紫苏先炖了一个五花肉,等五花肉炖熟了取出来些另放,剩余的和白菘炒在一起,然后又清炒了一个茄子,大家饱餐一顿。
衣食住行安排妥当之后,离开考只有十天,紫苏和陈姜艾草全力照顾陈葵的饮食起居,并把考试用的东西早早准备齐全,只等开考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