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花是武冈人的“年画”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可以看到,红艳艳的,最是醒目。
武冈有做米花的传统,其中尤以扶冲米花名气最响,有“法新豆腐鱼塘米,扶冲米花贡朝廷”的美誉。法新的豆腐细腻、甜净、韧性好,鱼塘的大米本质糯中带香,而扶冲的米花是不同于其它地方米花的,其香脆可口是一方面,更大的特征就是有筋力,米粒与米粒之间不搞分裂,就是下了油锅,也是紧紧箍作一团不分散。
武冈州志有关于米花的记载:“早在西汉年间,武冈建都梁侯国时,逢年过节,民间就有油炸米花的风俗,当时称为都梁米花。”这是关于整个武冈米花的,虽没有提及扶冲,实质上是侧面对扶冲米花进行了肯定中的肯定。后来,想必是米花香味太奇特了,口感太酥脆了,汉唐时,朝廷的官员也抵挡不了这分不断飘进大墙内的诱惑,就赐了武冈米花一顶贡品的头衔,从此武冈米花就心花怒放地戴着这顶皇家发的头衔从民间走进宫殿,又从宫殿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米花既是武冈的饮食文化,又是武冈的民俗文化,是武冈人过年和喜事临门时必不可少的吉祥食物,象征吉祥喜庆。它圆圆的形状如同“满月”寓意日子圆满事业圆满样样圆满;通过油炸膨胀、发达,又有了人发财发万事发达之意。所以武冈人每次爆米花之际,望着渐渐在锅里膨胀的米花,最喜欢问守在旁边好奇观望的孩童,发了吗?孩童常常是拣了长辈的话快嘴快舌:发了!发了!就这样两句震耳欲聋的“发了”满屋的喜庆气氛便浓烈得如同烟雾,驱也驱散不了了。
炸米花要把握好度,油炸时间估计不足则不香,还磕牙;过了,则有焦糊味。
吃米花要趁热,刚从油锅捞出来的米花是最香脆的,但要等到米花上“滋滋”的油声消失,否则会连舌头也烫起泡。潮润后的米花是没有香脆的口感的,可以换一种吃法,配上白糖、盐花、胡椒、葱花等,用沸水冲成“油茶”又是别样一番风味。
现在,城里人突然就不做米花了,用米花的习俗还是保留着,但都从农村人手里买。据说过去是做的。过去做的现在为什么就不做了呢?想必是太费事了,宁肯把时间丢到麻将馆也不愿意把时间花在这上面,所以冬天一到,挑担子卖米花的就都涌到城里来了,在古街小巷转悠一上午,成担的米花基本上就能卖尽,然后他们拿着这些卖来的钱去商店超市给孩子买过年的新衣服,或者是购置一些年货。
米花的制作其实不难,原料只要上等的糯米即可,先用清水浸泡,再上蒸笼将糯米蒸熟。上蒸笼前,须将浸泡好的糯米分出一小部分以食用色素染成红色跟着同时蒸熟。出笼后,先把煮熟的糯米饭填入一个自制的圆篾箍里,再将红颜色的糯米饭放于上层,以手轻轻把糯米饭压紧填平,最后把做好的米花一个个晾晒在太阳下,待米花晒干,就可以收藏起来了。
米花的制作虽然简单,但必须要选择个好天气,太阳要狠,不能是阴天,不然,阴干的米花结构力不好,爆时易散,吃起来也不香。好的天气下制作的米花,油爆后,绽开得象一朵含苞怒放的鲜花,红白分明,芳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