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主要突出他们的忠心爱国,在舆论方面为他们造势。
在静君日日奔波忙碌的时候,每年一度的科考如期举行。八月,金榜出。汪氏十八岁的表侄汪明义在舒家苦读良久,最终的成绩是三甲十七名。
在梁国,只有二甲以上的考生才有可能进翰林院,三甲的考生就只能听从上面的安排,去某个小县城当县令之类的小官了。
汪氏听了表侄的成绩后唉声叹气,对汪明义说:“文人还是进翰林院清贵!容易得见天颜,以后升迁也容易。”她的父亲和丈夫皆是出身翰林院,仕途也算坦荡,因此得知表侄没有机会进翰林院后觉得很可惜。
汪明义也觉得有些遗憾。不过自从他父亲过世家里就一贫如洗了,能勉强供他读书到现在也算是到达了极限。这段时间为了科考已经在舒家盘桓了多日,总不能再白吃白喝一年重新考一次。而且细想一下,当县令官儿虽小,毕竟也是安身立命了。
汪明义道:“侄儿愚笨,念书也就念到这儿了。这些日子多亏了姑母照看。以后侄儿要是能有一丁半点儿的成就,全赖姑母今日的栽培,姑母以后要是有用到侄儿的地方,只消说一声,侄儿必定鞍前马后竭尽全力。”
汪氏叹道“你这孩子跟姑母客套什么。姑母只盼望着你早日有出息,娶妻生子安家立业,也不枉你娘辛苦将你拉扯这么大,你爹在天有灵,也当安心了。”
汪明义听到这话心里一动,道:“多谢姑母关心。姑母,侄儿能静心读书,也多亏了舒家静君妹妹肯让出地方,她一个清贵小姐反而住到西边的小院子里了。现在侄儿过不多久就要走了,想去静君妹妹那里道谢,却又怕唐突了……”
汪氏一愣:“这倒也是。”当初她这表侄带着妹妹来,住的地方小不方便,她偶尔抱怨了几句,静君就主动让出大院子以后自个儿去小院子住了,当时自己还觉得静君有眼力劲儿。后来静君出府两个月,听说她得到贵人看重,汪氏觉得要和静君搞好关系,还想让她重新住回大院子里来,不过静君婉拒了,总算也没有给她添麻烦。
从那以后汪氏就觉得静君脾气好。之前因新春宴有点儿嫌隙,也渐渐消散了。且静君的家世也好,又得到淑妃等贵人的青睐,她表侄和静君多亲近亲近也挺好的,汪氏想到这里就拍板同意了。汪明义道谢之余心里砰砰跳,手心都冒出汗来了。
他没敢跟汪氏说他另有目的。其实在舒府住了半年多,他心里已经偷偷喜欢上娴雅美丽的静君,不过他明白自己与静君的家世悬殊,并不敢造次。而且科考也亚历山大,令他不敢分心。
但是现在即将离别,一直压抑在心底的隐秘心思忽然又都活跃起来,他不禁想抓住这次机会。红拂女不也夜奔李靖么?卓文君不也爱慕落魄小子司马相如么?也许……他可以抱有一丝妄想?也许静君妹妹像这些美丽的奇女子一样,也有一颗通透出尘的心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