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此文,当送国子监,传阅天下!”
成都的张松也提了建议。
“此文,当送小太学,让汉儿读之。”
不过成都府衙的刘备和甘露殿的魏征,提出了同一个问题:
“其中些许典故,不解其意,如何能行?”
于是很快成都府衙与甘露殿都做了同一个决定:
察史册,量身而改便是。
后世此公文采惊人,但咱们一殿一堂之人,合起来也未必就差了。
而此文的名字,想来光幕……
【文天祥文山公的《正气歌》每每读之有落泪之感。
南宋灭亡之际,他感怀这十二位先贤的贞洁与血性,作正气歌贯之以自强,最终从容就义。
而颜常山舌与张睢阳齿的典故,皆出自安史之乱,相隔不过一年。】
〖文山公大贤,正气歌极为简单,短短十二个典故道尽了咱们的民族脊梁。
从中倒也可以一窥宋因何而亡,十二个典故,没有一个宋朝自己的。
强汉有气节,盛唐有血性,而南北宋的士大夫能兼而有之的,不过两掌之数而已。
赵匡胤:宋即宋,如何分两宋?靖康降于谁?南宋又因何亡?〗
看着光幕上划过去的文字,李世民自语:“原来这叫正气歌……”
随即就看到了那个似乎也是皇帝的赵匡胤在连连追问。
看着孔明似乎没空回答,李世民便起了心思,提笔走到光幕前,挥笔连写:
〖北宋有真宗,城下缔亲盟,宋辽成兄弟,年年输岁币,缔约百官赞,封禅泰山夸。〗
或是读了文山公作品的缘故,李世民感觉自己写的东西也被带骈……哦不,带偏了。
不过想了下这宋皇看到这话的模样,李世民感觉自己心情居然好了一点。
不过这张睢阳齿……李世民总觉得,或又是一位泣血唐臣。
另一边房玄龄还在可惜:
“汉有气节,唐有血性,可这宋有科技,若是能兼而有之……”
杜如晦倒是颇有信心:
“宋不能兼而有之,那便让我唐来!”
【颜杲卿的人生在安禄山的屠刀下落幕,而颜真卿,还要为河北人民奔走奋战。
在这里史书的记载是“十七郡同日自归,推真卿为盟主,兵二十万,绝燕赵。”
一夜之间河北就直接光复了一半,不过这个兵二十万自然是十七郡的合计虚报,但有这些已经足够了。
朝廷这时候倒是挺给面子的,怕颜真卿名不正言不顺,先是官加户部侍郎,再拜河北招讨采访使。
颜盟主也不含糊,命将士直奔魏郡,在兵力较少的情况下,以精兵大破魏郡叛军,收复魏郡。
战报传遍四方,由此大唐士气大振。
魏郡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这个地方西面是山脉,东面是黄河,安禄山南下就是由此渡河,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战略支撑点。
安禄山在此留两万叛军也是因为这里地势紧要,怕被偷了屁股,结果没想到被他寄予厚望的叛军将领袁知泰被颜盟主打的溃不成军。
此时给颜盟主当狗头军师的是清河太守李萼。
李萼得到的小道消息是河东猛将程千里率十万大军正在开赴河北,但被堵在了太行山里。
只要颜盟主能打下魏郡,截断叛军援兵,程千里这支人马就能到达河北。
如此一来,就可以直接端了叛贼老窝,在回首包饺子,叛军必然崩溃。
只不过让颜真卿没想到的是,等他击破魏郡,从太行山里开出来的并不是程千里的部队,而是大唐的一对名将:
郭子仪,李光弼。
此时的颜真卿并不太清楚这些,颜盟主驻守魏郡的时候对大唐局势做了一个基本的判断。
洛阳的叛军如今只有三条路能走:
要么往北回河北,但是自己魏郡是第一道防线,而且从河东赶赴过来的郭李两位将军打仗颇有章法,叛军来此?自寻死路。
要么往南去抢钱,但是南方地形多丘陵,叛军完全施展不开,而且听说雍丘有一个叫张巡的铁血守将,拦着叛军让他们不好南下。
要么往西攻破潼关,但是潼关有天险,而且有名将哥舒翰领大军驻守,叛军如何能破?
因此颜真卿认为,此时的叛军已经是瓮中之鳖,就等着被煎炸烤卤炖了。
而此时的安禄山也已经陷入绝望,甚至开始责骂属下:
你们好多年前就撺掇我造反,说有万全之策。
结果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归之路已经断绝。
四方的唐军已经开始合围,伱们说的万全之策何在?
叛军将领们自然是没啥办法的,但是端坐在长安城中的唐玄宗似有所感:
禄儿莫慌,且看义父助你!】
长孙无忌忍不住回头看了眼陛下,只见李世民一脸平静的负手而立。
脸上只写了个四个字:不出所料。
颜杲卿这个详细资料说实话看的都有点抑郁,太惨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