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极了!我还没做过这种通讯舰呢!听说这是大海上跑得最快的船啊!”
小军官哈哈一笑:“那是当然,这是船主、哦,大王亲自设计制造的船,用得是最好的料,这十年里也就造了五艘而已,这就是第五艘。您这是去哪里?”
麦小六那张在南洋晒得黝黑的脸上露出嬉笑之意:“小家伙,这是你不该问的事,忘了军情部的规矩了吗?”
小军官脸一红,立正敬礼:“您的水手都已经在船上了,我的任务已经完成,祝麦大哥一路顺风!”
……
天气已经接近秋天,中华公司的江南控制区内兴起了一股流民潮:大批控制区外的大明子民拉家带口地逃往中华公司控制区。
原因不外乎明朝官府重新开始在江南征税,以及回乡的官绅地主对佃户的报复,明军的纪律败坏等等。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官府征收重税的事:中华军占领江南大部的时期,宣布过三年免征;和谈之后,中华军让出了一半的占领区,而官府却不顾民情汹汹,宣布要在当地百姓中间补征上一年中华军占领期间未收的税额。各种贪官污吏又开始横行乡里,地主乡绅由于战争少收了一年的租子,如今也变本加厉地征收。
大明朝的一般赋税承担者鲜有能力以大块银锭缴纳赋税,百姓赋税缴纳时的银子绝大多数为散碎之银。众所周知,作为货币的白银存在成色、纹潮、碎整、低好之分,这给赋税征银带来很多不便。明代中期以后,赋税征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具有制度性的征收程序,这套程序大致包括秤兑、收柜、辨色、倾煎和装鞘等,而在每道环节上都会产生贪污、克扣等负面问题。
而中华公司刚开始推行的中华银元是制式货币,就不会有以上的问题产生。但是,大明朝官府却不允许百姓以中华银元来缴税,一定要融化成银块才行,这样导致了江南民怨沸腾:虽然大部分江南百姓不一定会因为缴纳两倍于往年的赋税就活不下去,但是官府这样明目张胆的掠夺行为,和中华公司控制区内税负轻微、买卖公平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没有什么民主投票的概念,不过,如今江南民众非常明确地用脚来投票了:他们纷纷逃到了中华军控制区,为了追求一种不受官府抢夺的生活。
林晓、麦小六来到江南时,江南政务总管徐鸿基、军务总管陈衷纪等人就是在忙着收容各地难民。
曾山在江南临时镇守府任职时,组织人力开挖水利工程,扶植工商,使得江南民众对中华公司的好感倍增。徐鸿基接任时也沿袭了曾山的政策,一边和官府进行旷日持久的谈判,一边忙着开设钱庄推行中华银元,开办了不少丝织作坊,吸收了大批各地弃地逃亡的难民。
徐光启只负责谈判招抚和练新军事宜,对于本地地方政务没有管辖权,只能看着江南人民不断地投奔到“海寇”这一方去。他接连发了几份奏章去北京,要求暂停一年征税,要求整肃江南官吏,等等等,大多如同泥牛入海没有反应。
不过,他要求去澳门购买西洋大炮的企图,到是有了反应。
就在林晓、麦小六来到江南的四个月前,户科给事中姚宗文给押送来一大笔银子,说是朝廷用于练新军的专款,而且内阁首辅方从哲也说服了万历皇帝,同意了他购买西式大炮的建议。
不过,姚宗文传达了方从哲的指示:新军必须在浙江练,而且练成后先用于驱逐占据了浙江舟山的海寇。
徐光启喜出望外之际,也感到奇怪。在应天府府衙,徐光启犹豫了片刻,还是向姚宗文询问道:“朝廷当下正是辽东用兵之时,军饷处处吃紧。我这练新军的饷银,难道是皇上内帑中所出?”
姚宗文嘻嘻一笑:“这个徐大人就不用费心了,第一笔50万两银子的军饷,直接发到南京经略熊廷弼处,归你们两人调用。两月之后还有另一笔款项,是用于购买澳门佛郎机人大炮的。这购买大炮的事,还得请大人身边的西洋教友帮忙……”
徐光启是个喜欢较真的人,因此在官场上总是不能发达,他依旧不依不饶地问:“中华海寇占据江南,乃是江南的腹心之害,为何练兵却要去浙江练?况且浙江海寇占据舟山,那是得靠水师才能收复的……”
姚宗文有点不耐烦,不过徐光启官阶比他高、还是钦差大臣,他只好应付一下:“徐大人,这是朝廷的意思,下官也不晓得端倪。”
徐光启暗地里叹口气,点点头道:“好吧,这些天我就写一份练兵条陈,麻烦姚大人转交朝廷。我一定尽快去浙江练兵,不过,我离开这里以后,南京的和谈事宜该怎么办?”
姚宗文笑了笑:“徐大人,方相国的意思是……就一个字:拖!”
徐光启无可奈何地笑了:“我看,对面那些海寇的意思也是这样的:拖!”
……
林晓和麦小六到达镇江港的时间,仅仅相隔了三天。早来三天的林晓动用了他在江南的所有关系,仅仅打听到了徐光启去了浙江的消息。他一问徐鸿基,徐鸿基告诉他:“原先我与徐大人每月要会面两三次的,最近一个月我忙着收容难民的事,……嗯,已经是整整一个月没有和徐光启谈判了。我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什么?去了浙江?”
麦小六带来了官府在澳门购买大炮的消息,林晓立刻反应过来:“这大炮一定是为了徐光启的新军而买的!”
麦小六点头道:“是啊,船主大王也是这么说。他要求我们迅速搞清楚徐光启的新军已经练得怎么样了,在哪里练兵的,规模如何,买大炮可是要不少钱的,我们也得搞清楚徐光启练新军的军饷是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