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开道(原名高道)的商行在一年的时间迅速发展,已经有几十人,四辆马车。高开道的商行在渤海郡(今山东滨州)城外的官道附近,距离洛阳一千多里,洛阳的运河码头直通南北,吞吐量极大,高开道的大批货物是运往洛阳的运河码头的,从码头再购买粮食回来销售。
611年(大业七年),杨广面对洛阳至涿郡运河开通的丰功伟绩,得意地对群臣说,现在大运河南北二段都已贯通,天下商贾尽享其利,国家税收大幅增长,国之昌盛,前所未有。
面对大好形势,杨广决定开始执行第二步宏伟计划,扩大国家版图,杨广想到《诗经》里的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正是现在心情的最好写照,决定御驾亲征,先灭高句丽国,为自己的丰功伟绩再添浓重的一笔。
御驾亲征还有一个好处,提拔新贵,消减旧军阀的势力,消除肘腋之患。
杨广知道高句丽是有数百年传承的大国,有坚城作依托,冬季寒冷,不宜用兵。想当年,先皇派遣三十万大军,六十万民役,征讨高句丽,死伤大半,铩羽而归。
杨广决定动用全国之力征讨高句丽,杨广下诏集结天下的军队,无论南北远近,都要汇合于涿郡,征调的各路大军合计一百万,并命令来护儿率领数万水军从海上进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征用为大军运输物资的民夫是隋军的两倍之多,达二百多万民众。
杨广登基后的短短几年,在连年过度征调徭役的情况下,许多良田荒芜,粮价飞涨,大批底层民众早就入不敷出,许多家庭靠变卖家产勉强度日,尤以修建运河沿线的山东、河北的民众受到的盘剥最重。
杨广为征讨高句丽,再次大规模征调民夫,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各地民众纷纷逃亡,或汇聚造反。
611年十月,王薄
与孟让起兵造反,在山东省邹平与章丘之间的长白山聚集逃亡农民,举起了反隋的大旗。王薄作《无向辽东浪死歌》: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著红 罗锦背裆。长矟侵天半, 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号召农民就地反抗争活路,不到辽东去送死。
东郡法曹(地区司法检察官)翟让,无显赫家世,本人骁勇、善使长枪,虽粗犷豪放,但公正不阿,受人敬重。
同年,翟让因帮助庶民逃避徭役,获罪该当被处死,被狱吏黄君汉救出,翟让逃亡到瓦岗山(今河南滑县东南)聚义造反。至此,瓦岗山也成为民众逃亡的落脚点。
同年,高士达率千余人在河北清河起义,率众以高鸡泊(今河北省衡水与邢台之间)为根据地。高鸡泊面积辽阔方圆几百里,湖沼上的蒲草又密又深,官军也是奈何不得。
格谦作为盐商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