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这种情况下,红沁料的拥有者要么不事雕琢,直接将其作为摆件或者把玩件,要么多采用浅浮雕,使之看上去仍是“里外全红”,如果雕刻工艺精湛一些,其价值自然不菲。到目前为止,极少见到把红沁玉籽料切开后再加工的,因为一旦切开里面未完全沁透,损失就大了。
“一刀穷,一刀富,一刀穿麻布。”是行内对赌石的一句行话。意思是一刀下去,赌石人要么大富大贵,要么倾家荡产。这当然是一句比较极端的话语。而最让人无奈的便是,扔了,舍不得。放着,得不到。这就真的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了。
无论是剖开还是没剖开的璞玉,购买价和实际价都有偏差,有些偏差的数额可以说是特别大的。即使是剖开的,也不能完全确定价格,说不定再解开一刀,又有新发现。所以说,和田玉原石的交易中,都多少带有“赌”的成分,而这也是赌石的神秘和个人乐趣所在。
林凡在市场里随意转了转,看到了个没人光顾的小摊。摊主是个五十来岁的维族大爷,留着一撮山羊胡,带着一顶礼拜帽,蹲在自己的摊位旁。
林凡走了过去,也蹲下身子跟那位大爷聊起了天。
那大爷左右无事,也没什么顾客光临,便跟林凡闲扯了起来。他见林凡是个赌石的新手,便给林凡讲了不少有关赌石的事情。
在赌石界,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位内地老板想购买一块极品羊脂玉籽料,然后再请苏州的玉雕大师为自己雕一件传家玉器,为此这位老板特意重金聘请了一位专家帮他掌眼。结果在和田当地也没有寻找到他想要的玉料,在乌鲁木齐准备启程前,两人在游逛的时候,看中了一家玉器店一块堆放在店面外的原石,经达几番商谈以八千元价格购得。
当时就请人开了一刀,开完后是块废料,老板心里可能也有些不高兴,就把石头给扔在地上后转身就走了。
过了不久,一个也是外地来的游客发现了这块石头,就告诉玉店老板说自己想买这块石头,老板也爽直说是前面一个顾客买的,开完一刀是块废料就扔在这里了,你要是喜欢捡走就得了。游客就请玉店老板找人又在这块料另外一角开了一刀,结果里面露出来的是一块色凝如脂的羊脂玉。有围观的人当场就喊出了八百万元的价格要购买,但都被游客给拒绝了。
很多人都觉得,赌石不光是看自己的眼力和运气,更是要讲究玉缘,有玉缘的,就算不懂行也会买到能切出好玉的籽料。
林凡听罢大爷的讲述,嘿嘿一笑问道:“大爷,您看我是个有玉缘的人吗?”
大爷眯着眼看了看林凡,摇摇头道:“我看不像,你最好买成品的挂件和坠饰吧。”
林凡望了望大爷摊位上几十块大小不一的原石,又问道:“大爷,这么多原石,能出玉有的几个啊?”
大爷干笑了几声:“这就不好说了,有可能全有玉,也有可能全都没玉。”
林凡拿起一块石头,仔细看了看,却丝毫看不出任何端倪,暗叹真是隔行如隔山啊。
环顾了下整个盘子,林凡悄声问道:“大爷,这里会不会有假货啊?”
大爷捋了下山羊胡,嘿嘿一笑,倒是也跟林凡说了些实话。
为了提高“赌石”的筹码,部分商贩会用化学药品对一些普通的石头进行上色,冒充玉石的“皮”。有业内人士讲,作过假的石头看上去就像是玉石皮一样,现在作假越来越逼真,特别是一些外地来新疆旅游的游客,很容易被骗。
尽管能赌到一块真正的好和田玉的机会越来越渺茫,但通过“赌石”的方式进行玉石原材料的交易,仍然是玉石交易第一环节中的行规。今天的玉石市场里,虽然已经有了国家标准的规范,但这个标准对和田玉的性质规定,却引起了业内很大的争议。
既然是赌,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就是经验老到的行家,也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颇具风险性。然而,“赌石”的神秘感和乐趣,使众多的人还是选择了“赌石”。
虽然“赌石”是一种文明的“赌”,但外人称“赌石”为“疯子”生意:“疯子买,疯子卖,另一个疯子在等待。”可以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一行当的真实状态。在“赌石”圈里,人们经常听说某某因赌了块大石而发了大财,很少听到过某某人因赌石而破产、发疯、自杀的,只因这个圈子里习惯只谈成功,很少谈及失败。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