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章 西征在即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太平”二字旁边赫然写着“右八军帅黄”,在等级森严的太平军中终于有了王炤源的一席之位。这虽然对王炤源来说是由下层军官向高级将领跨越的重要一步,但却还未入得了统筹天国战局的最高层的法眼。六合惨败之后数日,便有北伐军攻克滁州的喜讯传来,接着临淮关、凤阳等地连番被攻破。

    与此同时,负责提督水营事务的殿左五指挥唐正才,正在下关大王庙打造船只,为西征做准备。而王炤源所部右八军的也经常被调去,搬卸镇江太平军送来的木材,太平天国境内能取材的也就镇江小茅山,顺江而上直达下关。

    天国定都之初,决策层便有战略,若推翻满清,统一天下,则必须北伐燕京;若巩固势力,补充兵源,则必须西征湖广;若切断清廷财源,扩大己方力量,则必须东征苏浙。太平军最早是东征,李开芳占扬州,罗大纲占镇江,后因清军江南大营横亘,未能触及苏常。由是天国最高的军事统帅东王杨秀清才选择北伐,待势力得到一定发展后,再行东征。天京地处长江下游,自古在此定基之者无不力争上游,而来犯者往往由长江上游而下。如晋灭吴,隋灭陈,先据荆楚而灭吴越。再如明洪武先灭陈友谅于武昌,稳定根基,再行北伐。而天国后期,忠王李秀成喜江南富庶而弃江防,导致武昌、九江、安庆等江防重镇一一陷落,最终天京独木难支。西征并举,

    东王锐意夺取长江上下,屡出险着,先天子守国门,屯重兵于天京,牵制向荣、琦善等南方清军,再派李开芳北伐,拖住北方清军,而后行西征,壮大实力。杨秀清作为最高的军事统帅,能指挥太平军一路攻城略地,不断壮大,最终戳去江南半隅,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不能不让人叹服。

    天京外围清军骤集,兵力强势,虎视眈眈。北伐之师已行,太平军若再想西征,则不得不考虑天京的防御。否则,天京兵力空虚,后果严重。东王以北王韦昌辉统帅天京防务,内线西面以板桥镇为堡垒,与大胜头关、三山矶、雨花台连成一线。东面以接替殿右二检点陈宗胜驻守的朝阳门为依托,继而在上方门、七桥瓮、天堡城、龙脖子驻兵,对阵孝陵卫的清军大营。而北面又以浦口为前沿,加之驻守九袱洲、七星洲的部队,共同警惕滁州六合来敌。

    如今北伐节节胜利,时机已到,西征迫在眉睫,东王不得不加紧统合其他部队。在天国的军队中,按战力的强弱,明显可分为两部分。当先的当然是定都天京之前的二十五军,序号都是各路的前五,这些军兵员充足,从军日久,不少都是从广西出来的老弟兄。而剩下的就是定都天京之后新建的七十军,虽然番号数量多,但大多都像原右八军那样,一军才几百人,有的甚至几十人,士气差,很多都是享惯福的金陵人,哪能打仗。

    打仗的兵难选,带兵的将更难选,西征是天国大计,统帅者自然是勇猛善战者。举凡天国,最能战者谁?西王萧朝贵呗,不过他死了。那第二能战者谁?林凤祥啊,他去北伐了。那只能找第三能战者,不巧列名第三的李开芳也去北伐了。东王找来找去,一个没找到,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都是他的亲信,不过都被他打发去北京了。现在点帅的时候,东王才有点后悔,早知道留一个就行了。东王的亲信不在,其他王的亲信还在啊。

    北王推荐天官正丞相秦日纲,把诸王之下天国第一大员给推了出来,不过翼王也不差,他一次性推荐了两位,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和殿左五检点罗大刚,胡以晃位尊,即便地官正丞相李开芳在时也不敢傲娇。罗大刚为天国首破第一城池永安,所向皆有功的名将。不过这些都不算什么,天王强烈推荐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赖汉英功不在高,不过其姊乃洪天王第二妻,除去洪天王那在天上飘渺不定的第一妻以外,真正的天国皇后,堂堂国舅,天王真是荐贤不避亲啊!

    看到这些推荐,杨秀清迷离的小眼更是捉摸不透,不过大致也可以猜到。无论秦日纲、胡以晃、罗大刚,还是赖汉英,都不是他的亲信。秦日纲、胡以晃都是接近王爵地位的高官,让他们领兵西征,若然有功,以何封之?固然可以封王,哪岂不是平添两个跟他杨秀清争权的人吗?罗大刚,这个在广西就被领导层排挤掉的非拜上帝教徒的将领,让他领兵,不是打诸王得脸吗?至于赖汉英,虽是国舅,但还真不是个人物,功不著,名不显,徒有虚名而已。只是让他领兵,岂不是助长天王的声势?

    如今的天国,虽说是他洪家的,可在杨秀清的手里,兵权、财赋无不归他管,洪秀全只是他杨秀清的傀儡!傀儡?对,就是傀儡,洪家人愿意当傀儡,便让他们做去吧,杨秀清自认为想到了个绝顶的妙招。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