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军主将陈策策马走在中军,戚辽离他不远,甚至能清楚看到这个中年汉子脸上坚毅决然的神情。将军们选择了北上,那就势必要与后金军有一场血战。从侦察到的情况看,浑河北面是八旗主力,不下五万人的清一色骑兵,即便在攻打沈阳过程中会有损失,但以一万步兵对数万骑兵,如果没有足够的胆气与决心,一般统帅决不会选择铤而走险。
“我会战死吗?”这个念头在戚辽脑海中一闪而过。
“临危而上,这才是浙军本色!”戚辽暗暗赞道。只为这一点,戚辽便对川浙两军的将军们多了几分敬重;然而戚辽不知道的是,陈策与童仲揆原本已经下达了撤军的命令,但周敦吉、秦邦屏等年轻将领坚决请战,戚金等人也是据理力争,备言各营将士斗志高昂,若不战而撤坐视沈阳沦陷,纵使全师而回,也难逃朝中非议。陈策、童仲揆也是血性汉子,再三思量后,终于收回成命,决定全军继续北上!联军将领都清楚,仅凭这点人马想从后金军手中夺回沈阳几乎不可能,即便如此,若能坚守浑河一线,也能阻止后金军继续南下突袭辽阳。
大军来到浑河南岸后,陈策便传令周敦吉、秦邦屏等人引川军渡河,在浑河桥北立营;他与童仲揆及大将戚金、张明世等率浙军驻扎桥南,将大军分为南北两营,坚守浑河防线。
渡河过程中,川军中的一路人马引起了戚辽的注意。这支队伍人数不多,大约四五百人,虽然穿着明军装束,但手中兵器却十分独特,是一种由白木做成的长杆,长杆顶端配有带刃弯钩,末端则是坚硬的铁环,与武僧管用的禅杖有些相似,却更为轻便灵巧。经过打听,戚辽才知道这是川军中最厉害的“白杆兵”,兵员清一色是川南忠州石柱苗人,其统领便是川军中赫赫有名的秦家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在中军大帐会议上力主北上一战的,便是此二人。与浙军不同,善于山地作战的川军没有骑兵,即便是秦家兄弟,也与普通士兵一样徒步过河。秦家兄弟军阶不高,但由于川军多为家族从军,加上秦家在川南威望极高,所以二人便成为北岸川军的实际统帅。
“白杆兵,川南秦家?难道大名鼎鼎的秦良玉也在辽东?”戚辽寻思道。早在万历年间,川南白杆兵就已威震西南。万历二十六年,播州宣抚使杨应龙勾结当地九个生苗部落举旗反叛,为祸地方。播州地处川贵交界处(今贵州遵义一带),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为了尽快平地叛乱,朝廷派李化龙总督四川、贵州、湖广各路地方军合力进剿叛军。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与妻子秦良玉率领三千白杆兵也在其中。白杆兵来自苗地,特殊的装备和长期的山地训练让他们经常予以叛军出其不意的打击。
最后,叛军调集所有兵力固守播州城,并在城外设邓坎、桑木、乌江、河渡、娄山五道关卡,每道关卡均由精兵驻守,而女将秦良玉率领的五百白杆兵就成为攻打邓坎主力。邓坎守将杨朝栋见秦良玉兵力单薄,便率麾下五千精兵出城迎战。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秦良玉一马当先,一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