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1章 七寸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川都司,长期在四川一带平定叛乱,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徐凯此前的顶头上司蜀王朱椿,是方孝孺的好友,他的忠心母庸置疑。山海关位于北平之东,是连接辽东和北平的门户。耿瓛是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的儿子,他的夫人是朱标的长女江都公主。换句话说,北平城已经被朝廷大军合围。朱棣如果向西,会进入山西境内,那里是晋王的地盘。为了进一步削弱燕王的影响力,北平城内的北平卫和永清卫官军,被分别调离北平,前往彰德府(今河南安阳)和顺德府(今河北邢台)驻扎。

    朱棣此前在二月份亲自进京,就是为了向朝廷表明心迹,希望大侄子朱允炆能够高抬贵手,放自己一条生路。到了四月份,为了准备临祭太祖朱元章小祥(指去世周年祭),朱棣将仅有的三个儿子燕王世子朱高炽,高阳王朱高煦、三郡王朱高燧一起派往南京。朱棣此举,还是向朝廷表露忠心。你看我把三个儿子都派来了,我不可能谋反。从笔者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朱棣确实不想造反,他已经把他该做的、能做的,做到了极致。

    夏四月,太祖小祥,燕王遣世子及其弟高煦、高燧入临。或曰:“不宜偕往。“王曰:“令朝廷勿疑也。“—《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可惜建文朝廷布下的那张天罗地网仍然在继续收紧,这次的对象是朱棣封国附近的亲王们。青州的齐王朱榑,曾随朱棣出塞。一旦其在青州起兵,朝廷大军将腹背受敌。大同的代王朱桂,与朱棣同为中山武宁王徐达女婿。大同在北平以西,是朝廷三路大军的唯一缺口。于是齐王和代王分别被废。

    荆州的湘王朱柏,是当年仅有的两名观摩了皇太孙册封大典的亲王之一,另一人当然就是燕王朱棣。荆州地控长江天险,湘王又可能知道了太多的秘密,朝廷怕他协助朱棣偷袭南京。但是湘王很有骨气,面对如狼似虎的朝廷官军,他不屑一顾,冷静地整理衣冠,点燃宫殿,投火而死。上至王妃,下至宫人,全部追随湘王而去。

    湘王之死,撕毁了建文朝廷“仁义道德“的假面具,因此朱允炆才气急败坏地给了湘王一个恶谥“戾“,称其为湘戾王。而在南京的朱高炽兄弟得到消息后深知情况有变,三人靠着朱高煦偷马,才一路逃回了北平。有人说建文朝廷迂腐,怎么能让兄弟三人轻易逃走。其实综合上文的分析我们就知道,朱允炆君臣一直要抓的就是朱棣谋反的证据,他们等的就是燕王起兵,然后可以名正言顺地予以镇压。

    建文元年六月,已经做好所有准备的建文君臣开始正式出手。燕山护卫百户倪谅上奏朝廷,称王府官校于谅、周铎等人暗中谋逆。皇帝朱允炆立刻下诏斥责燕王,同时将于谅、周铎等人抓到南京处死,并夷其族。一个小小的百户胆敢控诉亲王,背后必然有南京朝廷的影子。

    事到如今,自觉跳黄河也洗不清的朱棣觉得自己只剩下一条路:装疯。于是他以堂堂亲王之尊在市井之中胡言乱语,抢夺食物,满地打滚。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为此亲自深入王府观察燕王动静,只见到寒暑之时朱棣围着火炉依然浑身打颤,平时走路也只能依靠拄拐。

    张昺、谢贵入问疾,王盛夏围炉摇颤曰:“寒甚。“宫中亦杖而行。朝廷稍信之。—《明史纪事本末》

    但关键时刻内奸葛诚挺身而出,将燕王装疯的消息及时传出,于是朝廷继续坚定搞死朱棣的决心。此时另一位燕山护卫百户邓庸奉命到南京奏事,却被齐泰下令打入大牢严刑拷问。邓庸受刑不过,只能供称燕王即将举兵造反。建文君臣如获至宝,朱允炆立刻下旨派遣使臣前往北平逮捕燕王府官属。同时密令张昺、谢贵联合王府内应长史葛诚、指挥卢振一起动手,务必将朱棣本人捉拿归桉。

    张昺、谢贵收到指令之后立刻调集北平城内七个卫所的兵力,分布把守城内要害地点,同时将燕王府宫城包围得水泄不通。宫城四座城门,都被木栅阻断出路。此前朱棣装疯的时候,“黑衣宰相“道衍已经让燕王心腹张玉、朱能悄悄召集800名精锐护卫潜入王府守卫。而与张昺、谢贵一同被派往北平的都指挥张信及时叛变,于七月初一日送来紧急情报,称朝廷将在今夜对王府实施强攻。这个情报至关重要,彻底反转了朱棣和朝廷之间的胜负主动权。已经毫无退路的朱棣在王府内和心腹们商量对策,最终诱杀了张昺、谢贵二人。随后打出“奉天靖难“的旗号,正式起兵造反。靖难之后,张信因此功被封为隆平侯。相传朱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见到张信都不直呼其名,而是尊称为“恩张“。

    信,凤阳府临淮县人。…信之在北平也,尝先上变告,太宗德之,呼为恩张而不名。—《明英宗实录卷九十二》

    从历史的梳理来看,建文君臣削藩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燕王朱棣。而为了占据道义的上风,朝廷使用的方式是极限施压,一定要坐实朱棣谋反的罪名。对于燕王可能的军事反抗,朝廷也早已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朱棣的直属部队燕山三护卫被打乱建制,归于朝廷的直接管辖之下。北平城内亲燕王的部队被调离,朝廷空降大员掌握军政。在燕王可能的突围路线上布下三路大军,同时斩断朱棣所有可能的援军。

    而在战略纵深方面,辽东的辽王受其岳父武定侯郭英影响,已经完全倒向朝廷。靖难战争开始后,辽王即放弃封国返回南京,辽东明军由江阴侯吴高统一指挥。位于北平和辽东之间的大宁,则在开战之后被朝廷方面迅速控制,不愿意回京的宁王遭到软禁。至于山东方向,朱棣在七月初一日造反,由长兴侯耿炳文率领的大军在十九日就誓师出征,并于八月初进驻真定。从这个出兵速度,我们可以认为朝廷早就做好了战争动员和准备工作,只待燕王一反,立刻挥兵北上。朝廷的每一步棋,几乎都没有露出破绽,那靠着八百壮士起事的燕王,最终为何能破局成功呢?笔者以为还是人心向背。

    建文君臣上台以后全面否定太祖路线,政策完全倒向代表江南地主利益的文官集团。在洪武朝武将优先,文官最高不过正二品。

    朱允炆登基后,六部尚书由正二品升至正一品,在朝堂上实现了对武将的反向压制。文官们以江浙税赋重的理由,要求朝廷“均江浙田赋“。江南一带远离战争,人民安居乐业,田赋却降低到和处于帝国边境的陕西等地相同。肥了地主,瘦了国家,国家税收从何而来?若是没有朱棣靖难,只怕明朝覆灭的时间会大大提前。

    作为皇帝朱允炆来说,他别无选择。祖父朱元章为了让他平稳继位,已经得罪了全天下的武将勋贵。武臣靠不住,建文帝只有依靠文臣。日后朝廷军队为何常常在与燕军交战时不堪一击,但是投诚之后却凶狠无比?没有人想过原因吗?建文四年朱棣千里南下偷袭南京,本来受阻于长江,却得到了朝廷统领水师、镇守江防的右军都督佥事陈瑄的倒戈。建文君臣在大骂陈瑄之余,有没有想到他是当年凉国公蓝玉帐下的亲兵呢?

    太祖皇帝当年通过蓝玉桉铲除了头部武勋,但是明军的主力是中下级军官,这些人因为老领导被杀,对朱元章一定是有怨气的,连带着对朱允炆也一定是不同心的。而建文帝上台后的政策,更进一步激怒了这沉默的大多数。军人们没有豪言壮语,但是会用脚投票。燕王登高一呼,宋忠所部立刻反水,北平附近卫所将领望风归降。这就是朱棣最终翻盘的秘诀:人心。

    如果只是以今人的现代眼光来看,事后诸葛亮的指点江山之中,自然有许多的补救和谋划办法!

    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怎么做才可以削藩成功!?

    提起明朝初年的历史,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这两人的叔侄大战,可谓是一段无法忽略的历史,最终燕王朱棣造反成功,成为大一统王朝之中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

    那么今天就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说说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怎么样才可以削藩成功。

    事实上,当时朝廷里提出过正确的削藩意见的光官员也不在少数,就连当初的皇帝心腹兵部尚书齐泰,也提出过移藩的策略,严格来说,这已经是釜底抽薪了,并建议朱允文在诸位藩王进京的时候,直接扣押住他们!但耳根子非常软,性格又犹豫不决的朱允炆却没有听进去,错失了削藩的最佳良机!

    明朝的吏部官员高巍,曾经提出过明朝版的推恩令:“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

    大致意思就是徒迁这些藩王的子弟,使他们南北对调,那么久而久之,这些藩王的权势自然被削弱了。

    大多数人认为这个方法就很不错,属于是温和削藩法,藩王也不会有什么意见。要说有意见的话,也就燕王朱棣一个,如果他真起兵的话,首先大义上压根站不住脚,没人支持他。

    其次建文帝朱允炆应该重用真正有能力的人,不应该重用诸如李景隆这种无能之人,像徐达的长子徐祖辉,还有明太祖朱元章曾经的义子大将平安,甚至是老将耿炳文都可以,虽然耿炳文在靖难之役之初败过,但以持久战来看,还是没问题的,怎么说也比李景隆强多了。

    可能有人认为这就完了?这不是还有后遗症吗?燕王朱棣不还是有可能造反吗?

    其实这个大为不同,燕王朱棣造反的历史背景有两个关键。

    一是建文帝朱允炆霸道削藩,继位以后短短几个月连削五王,甚至逼得湘王朱柏自焚而死。

    如此削藩,等于是将所有藩王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所以燕王朱棣造反以后,这些藩王虽然没有明着支持他,但其实大部分是赞同朱棣的行为的。

    像谷王朱橞在朱棣打到南京的时候,就偷偷的开金川门,使朱棣顺利进城。

    二是建文帝朱允炆重用文臣,像齐泰和黄子澄就是代表,他这么一做,军功集团自然不高兴。

    所以这也是朱棣起兵以后,为什么刚开始没有多少兵力,后来却有很多武将和兵士愿意追随他的原因,因为建文帝朱允炆代表的是文臣利益,朱棣代表武臣利益,这些将士自然是选择朱棣。

    因此最后总结来说,如果建文帝能使用明朝版“推恩令”,以这种温和方式削藩,并且不只是重用文臣,还会重用真正有能力的武将的话,那么削藩肯定成功。

    那样一来,燕王朱棣即使造反,首先是大大的师出无名,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又没有霸道削藩,没有逼死藩王,自然是没法打着朝中有奸臣,皇帝被胁迫,自己是师出有名的旗号。

    而且诸王肯定也不会默默地的支持燕王朱棣。

    其次建文帝朱允炆重用真正有能力武臣的话,深层次来说,当时武将不会认为建文帝代表的是文臣利益,因此投靠燕王朱棣的积极性就大大减少,因为没必要,这是一个关键原因,说明朱棣得不到“兵心”支持。

    直接来说,建文帝重用有能力的武将,怎么说也比李景隆这种无能之人强,利用大势,不出昏招的话,压也把燕王朱棣压死了。

    要知道靖难之役可是打了四年,朱棣可以胜利,是统治阶层上到建文帝、齐泰、黄子澄不懂军事只知纸上谈兵,下到诸如李景隆这种前线昏庸无能的统帅合力造成的,如果建文帝可以改变弥补这两个不足,那么自然会削藩成功的。

    但这种说法和观点也只能事后诸葛亮的过过嘴瘾而已!

    眼下张丹青要操心的是另外一个问题……

    现在五个被列入建文帝削藩工程试点推广单位的藩王就只剩下湘王了。对于湘王的罪名建文帝还颇费了一番心思,因为这个叔叔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平时也算自律,要找他的把柄还真不太容易。那就定个私印钞票破坏金融安全罪吧。

    很显然,朱允文直接抛出了御史门提供的那些毫无根据的罪名,直接声称湘王朱柏大肆的印刷大明宝钞,严重触犯了金融安全罪!

    并让有削藩成功经验的李景隆和张丹青再次赶往朱柏的封国所在地!

    张丹青听到的消息却有些叫苦不迭,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接下来对湘王的消防行动将会引发怎样的风暴??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