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本文首发晋.江.文.学.城,喜欢请支持正版。
记者:原来这个小说叫《温故1942》,既然温故就是要知新,你想让人们知新知什么?
冯小刚:蒋.介.石他认为摆在1942年的大事有特别的多,他唯一认为最小的一件事是河南闹灾这件事,可恰恰就因为他忽略了这些灾民,在1949年,这些灾民做了一个选择,忽略了他,他就失去了大陆,退居台湾了,这是不是一个教训?
演播室:
1942年河南发生大.饥.荒,饿死300万人,这段历史很少有人知道,即使有一些幸存的亲历者,也都不再记得。七十年后,《1942》被拍成电影面世,今天我们访问,导演 冯小刚,编剧刘震云,主演 张国立。
PART 1
【电影画面】1942年冬至1944年春,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
【纪实段落】张国立和冯小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1942年冬至1944年春,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
【解说》在拍完电影将近一年之后,冯小刚和张国立坐在一起时,还会不自主地一起说起电影开场的这段台词,这段熟极而流的话,曾经是他们都无所知的过去。
【采访】记者:您之前知道1942年这个历史吗?
张国立:不知道,知道这个1942年的这个预备战役,知道一点,但是灾民饿死三百万这个事是真不知道。
记者:冯导在看刘震云这个小说之前?
冯小刚:不太清楚,这三百万人从地缝里消失了,别说世界上没有人知道,中国也没人知道,我们不看刘震云这小说,不拍这电影,不去在了解这件事,我们也不知道。
【解说】1942年夏到1943年春,地处中原的河南大旱之后,又遇蝗灾,导致了一场遍及河南的□□,农民吃草根、剥树皮,甚至出现“人相食”的状况。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全省灾荒死亡人数约有300万。这个数字超过八年抗战士兵的死亡总数。对于这样一场灾难,却鲜有人听说。对于这段历史,亲历者及他们的后代也多不记得。这部电影的编剧,作家刘震云,他的家乡河南延津县是当时遭灾最严重的县之一,最初的调研从他身边最亲的外祖母问起。
【采访】刘震云:我跟她说,我们说说1942年,她说1942年是哪一年,就是饿死人的那一年嘛,她说饿死的年头太多了,你到底说的是哪一年。
记者:那你外祖母就一直没有想起这段历史吗?
刘震云:你必须等你把1942年的特征,它长得什么样子,全部给她描绘出来之后,她突然想,哦,那天中午饭原来吃的是这样子。
记者:你得用这个方式才能够唤醒这个记忆?
刘震云:对,就是一个介入者要唤醒当事者,我觉得这个震撼比以往更多一些。
【解说】在1942年的《大公报》上,记者张高峰记录了他所目睹的灾情,洛阳街头,“到处都是苍老而无生气的乞丐”,“所有人的脸都是浮肿的,鼻孔与眼角发黑,手脚麻痛。”这份报纸发表后,记者被捕,《大公报》被停刊三天,之后,此事被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报道,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下,蒋.介.石开始赈灾,但当时的赈灾体制,使灾民难以得到应有的救济。死亡才会发生得如此惨痛。1992年,刘震云开始撰写《温故1942》,他想探究这遗忘背后的原因,只希望后代能够知道此事。
【采访】记者:“知道”这两个字都是一种奢侈吗?
刘震云:我觉着真相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1942年来讲,如果一个欧洲人或者美国人,他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饿死,他一定要问谁把我饿死的?我为什么要死?
【解说】1993年,冯小刚得知这三百万人的命运,决意把它拍成电影,但刘震云的原小说是调查体,里面更多的是地名、数字,没有人物,没有情节,不具备一部常规电影的要素,于是冯小刚和刘震云用他所说的“笨办法”沿着当年历史的路线,采访了上百人,在路上寻找故事。在河南巩义的一个村庄里,一位90 岁的老太太刘和平给冯小刚叙述了当年自己亲历的灾荒。
【采访】
冯小刚:我就问他,你觉得你能告诉我天堂是什么样吗?她唱了一个歌, “玉石扑遍黄金街,喝口凉水都不饿”,我当时一下被她这个歌的后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