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有所准备,可冯国用走得还是太快了。论起年岁,他也不过是四十二岁罢了……一位将军,年富力强,本可以建立更大的功勋,但是却匆匆离去。
回顾冯国用的一生,他颇具战略眼光,谏言朱元璋渡江攻取金陵。不论是中原决战,还是平定关中。
冯国用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收复凉州,凿穿河西,恢复西域之地……本来他可以走得更远。
但即便如此,他也足以名列大明最杰出的将领之列了。
冯国用曾经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总结了三十多万字的耕战方略。他的所有心得体会,用兵韬略,都教给了部下。
不光是冯国胜,也包括傅友德、丁普郎等人,他没有半点保留。
冯国用虽然走了,可西征大军却在他的规划之下,继续高歌猛进,向着西域前进。
对于这位心腹爱将的离去,朱元璋心绪难平,加冯国用少保衔,谥号“武翼”,命国史馆陈列画像遗物,以供世人瞻仰凭吊。
官方隆重祭祀,民间更是感慨万千。
过去大明所向披靡,并没有如此级别的将领牺牲,因此大家伙都觉得我们会一直赢下去。
可是这一次却告诉大家,即便会赢,也要付出意想不到的代价。
想要恢复祖先的荣光,拿回属于华夏的土地,绝对不是写写文章,振臂呼吁几声就行的!
必须用兵,必须要打,必须付出足够的代价……这不是一件可以马虎的事情。
有人或许要问,这样做值得么?
听说西北之地,一片荒凉,那里生活的百姓,皆是色目人,和中原迥然不同,根本没有必要收回来。
相安无事,过安稳的日子不好吗?
不打仗,就不会有牺牲。
这就是很多人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他们似乎忘记了,你可以选择不打仗,但是你的敌人一旦选择了战斗,你就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积极应战,要么闭目待锤。
毕竟你的希望,没法影响别人的意志。
只有你的实力,才能威慑敌胆!
好在持有这种天真想法的人,已经左右不了大明的决策,在朝中毫无影响力不说,甚至在民间,报纸上也懒得发表他们的文章。
报纸喜欢的是鼓励用兵,激励士气的文章。
眼下朝廷招募女兵,一起前往西域戍边。
为了光复故土,西凉王已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接下来我们或许还要付出更多,但是我们不会害怕,不会惶恐!
前赴后继,直到实现目标为止。
各地的女兵招募点,人数增加了足足三倍!
奉天门的对面,应天百姓,自发出工,协助修建国史纪念馆,只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就把一切都修建完毕。
一座雄伟的建筑,赫然出现在应天城中。
就在此时,护送冯国用棺椁的队伍,也渡过长江,回到了金陵。
码头之上,聚集了数以万计的百姓,大家翘首以盼,焦急等候着灵柩归来。
船只靠岸,冯国胜穿着麻衣孝服,最先走了出来,他的面色凝重,宛如一块冰,,自从兄长去世,他就没有再笑过。
如今重回应天,放眼看去,无边无际的人群,都在这里等待着,那种期盼,重视,让冯国胜的心略微舒服了些。
兄长到底不是白死了,这么多人,还都记着他,等着他!
“大哥,你的在天之灵,可以告慰了!”
冯国胜默默在心里说着,随后他让手下人,从船舱里抬出一面金牌,然后就下了船。至于冯国用的棺椁,并没有随着回来。
当穿着素白衣服,扛着金牌,从人群当中走过的时候,面对这面意义丰富的御赐金牌,人们纷纷跪倒,隐隐有哭声传来。
想当初,岳飞北伐,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十二道金牌,断送了恢复中原的希望。如今天子提前赐下金牌。
明军将士,高歌猛进,光复大都,收复关中,拿下凉州,叩开河西大门。
宋以昏聩,断送江山。
明以英睿,成就大业。
一块金牌,两个王朝。
在国运言之,天差地别。
对于领兵名将来说,个人命运,更是毋庸多言。
就连百姓,也能清楚感觉到,在大明,他们体会到的是慷慨激昂,是创业维艰,高歌猛进的代价。
回到宋朝,他们能感觉到的,就只剩下风波遗恨,无尽的屈辱,还有沦为奴隶的悲叹。
冯国胜带着金牌,进入金陵城,在无数军民百姓的注视下,步入奉天殿。
“臣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行了大礼之后,冯国胜又沉声道:“启奏陛下,遵照西凉王遗愿,已经将他的遗体安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