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助理魏明很是认真的琢磨着“聪明”二字的评价。
他可不会认为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
而越琢磨,越觉得意味深长。
虽然自家boss一直强调嘉谷并非“大而不倒”,也不追求“大而不倒”,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嘉谷的规模已经很大了,也已涉及社会民生方方面面;一旦出问题,不说对社会造成很大的混乱,但对多个行业造成较大的影响,是可以预想的。
巨型公司的出现,几乎是伴随经济增长的一个必然现象。而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逻辑是——强者确实会越强,因为有规模效应的存在。
这次闹得沸沸扬扬的合作社违约事件,从结果上看,并未对嘉谷体系造成太大的影响。相反,其展现的嘉谷体系的向心力之强,让更多人或是更崇拜,或是更忌惮。
从嘉谷人的角度看,公众完全是没必要仇视嘉谷的。嘉谷之所以成为巨头,不仅仅是受益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嘉谷本身就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一部分,它也在推动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换言之,嘉谷之所以看上去强者愈强,是因为嘉谷本身具有的能力,而非特权。
但作为普通人,在与巨头共处的过程中,天然的有一种不安全感。
这也体现在“驯服”巨型公司的两条路径上——公众舆论的压力和政府介入治理。
前者不必多说,媒体围绕着嘉谷打的烂架,至今尚未有定论。
关键是后者。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组织发明,政府的目的正是为了保证人类社会能够有条不紊地进步,并且在进步的同时,还能尽量做到公平,照顾好公众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个别人的利益。
跟在齐政身边,魏明自然知道,政府内部,早就有人讨论到了如何处理嘉谷体系的外部性影响问题:一些官员觉得嘉谷还没到需要“画红线”的阶段;另一些官员则认为,不管需不需要帮嘉谷“画红线”,都需要将部分监管精力投注在嘉谷上。
显然这并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但魏明衷心觉得,一家企业能做到这一步,怎么说也算是一个传奇了。
当然,到了这一步,也是很考验企业缔造者的抉择了。
每一个巨头的成长路径上,都必然会遇到来自监管和大众的反弹。
有的巨头缔造者在这种反弹中押错了宝,轻则失去对公司的掌控权,重则公司分崩离析;而有的巨头缔造者主动地把更大的社会维度纳入到企业发展的考量中,而不仅仅从商业的角度来思考。直白点说就是,巨型公司需要承担更多的在商业之外的责任。
这让魏明想起了某次齐政与易拼电商平台创始人闫超对国内互联网巨头“跑马圈地”的点评:“政府长年在基建上进行看不见底的投入,为整个互联网生态形成了坚实的土壤。这些投入来源于国家信用,根本上是由国民整体承担。互联网巨头的爆发,本质上是海外资本在搭我们国家投资的便车,享受的是体制红利。政府前期不压制互联网巨头的诞生,是政府尊重市场原则的本分;但如果互联网巨头一味追求固化自身垄断优势,那就是不尊重国家基础建设的本分。届时,政府就要帮他们本分本分了……”
将其中的“互联网巨头”换成嘉谷,一点也不违和。因为嘉谷体系裹挟式的爆发,对政府基建投入的依托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