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眼下的八路军能够扭转的。但随着日军大幅度的收缩防御,将相当一部分控制区移交给伪军,现在正是恢复根据地最好时机。以八路现有的装备打日军是吃力,可打伪军却是得心应手。
军区现在以乙种团和丙种团为主的建制,灵活性和机动性更强,适合之前的游击战争。但已经不适合眼下逐步开始的,对日伪军控制区局部反攻的形势。各部队扩编的事情,已经是迫在眉睫。
不过,军区的决定李子元虽说早有预料,可他也没有想到军区这次动作这么快。除了将潞东独立营编入一团,潞北支队补充进两个基干营扩编为一个建制团之外。分区被调走了两个支队,以及其余所有的独立营。
分别与三、四两个分区主力部队扩编,并将两个支队调往了七分区和五分区,扩编为主力团以加强这两个分区的有生力量。并填补七分区主力西进豫西和豫中后,两个分区兵力不足的现状。
一下子被抽走了几乎所有的地方武装,李子元只能是哭笑不得。上级这明显是能者多劳、鞭打快牛吗?调不怕调,可也得分批调不是?得给潞东分区留下一些时间,以便是调整防务和兵力部署吧。这么一弄,整个潞东军分区地方武装几乎成了一片的空白。
无奈之下,李子元只能按照原来划定的民兵建制,每个县动员一个营外加一个连。所有的区基干武装,全部重新整编为各县独立营。并每个县动员了三百新兵,组成了三个新兵团统一进行整训。
在新的地方武装编成之前,李子元只能老实的待着。不过要想让这个好战分子真的老实下来,什么都不去琢磨,这一点是不可能的。除了整训新兵之外,李子元将很大的精力,投入到了编成各县预备团上。
他以各县的民兵武装为基础,加上各县的适龄青年,每个县都编成了一个预备役团。当然,这些东西他不能直白的说出来。而是以轮训各地青壮年为借口,从分区下派了一批干部到各县摸底,彻底的摸清楚适龄青年的数量。
并在春耕结束之后采取以区为建制,避开农忙时节轮番整训的办法。不过李子元也不是什么人都要,家中独生子的不要,年纪超过二十五的不要。家中已经有一个在部队服役的不要,烈士家属不要。
虽说没有搞重庆方面弄出的什么三丁抽一的办法,可他的这个隐晦的,几乎相当于将整个辖区青壮年,都变成了自己预备役部队的办法,却是更加的有效。这个办法除了分区几个常委之外,别人谁也不知道,这也算是新问题、新办法。
尽管有几个常委最起初并不同意,可军区调走的部队太多。而一下子征集太多的兵员,又会影响到地方农业生产。李子元这种既避免了因为征兵太多,影响到地方农业生产。又可以在形势需要的时候,可以缩短新兵整训时间的办法,最终还是取得了大部分常委的支持。
而且从眼下的态势来看,短时间之内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战斗。这些青壮年整训完成之后,也未必会在短时间之内被抽调走。李子元这个建议,也只不过是出于防范于未然而已。虽说要拿出一部分的粮食,会引起供应上的有些紧张,但大局来看还是能够接受的。
不过李子元的这种做法,因为补贴一部分粮食,并未引起潞东地区的老百姓排斥。原因很简单,正值春荒的时节,一般农户的粮食都有些不够吃。分区对轮训的青壮年,给予一定的粮食补贴,最次的也是采取了减免公粮的办法。
所以,当地的老百姓并未有任何的排斥。相反,对于这种节省自家粮食的轮训,报名还是相当踊跃的。尤其是在上级保证短时间之内,不会从这些青壮年中征兵。这个做法只是为了在必要的时候,保证根据地自卫力量充足。更没有引起什么混乱。各县摸底整训,倒也进行的很顺利。
唯一不满的就是各县的县政府,这样一弄补贴的粮食数量,对各县都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各县征集的公粮都是有限的,每一斤粮食都有他的用途。分区这次搞出的事情,几乎整个供应方案都得调整。而且所需的粮食,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但不管怎么说,李子元手中虽说没有后世那么多的退伍兵,可以编成预备役部队。可随着部队多年精兵简政、压缩编制,一般很少在补充新兵。以及整个潞东根据地完全恢复,并向敌占区大规模的延伸,李子元手中可动员的后备兵员数量还是很充足的。
唯一的不足就是这些青壮年数量虽说充足,但是完全没有进行过任何的军事训练。就连那些基干民兵,都远远的不如。所以李子元才想出这么一个办法,也算是一种别样的预备役预备役部队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