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勤劳奉士暗蔵杀机 日伪保长公报私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刘治平,背着行李,一瘸一拐地来到德兴东油坊大门口。看门的老张急忙岀来接行李:“哟!四少爷,这是打乡下来?”

    “啊。我叔婶在家吗?”

    “在,都在。”

    俩人说着话来到客厅前,老张道:“老爷太太,四少爷回来了!”

    刘治平一进屋话还没说眼泪就掉下来了。叔婶一看,犯了寻思:“这是咋啦?是兄嫂容不下咋的?让他背个行李回来了,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得找他哥治国说道说道!”

    老爷问:“咋啦?”

    刘治平半天才噎下那口气:“叔、婶,保长孙大麻子讨好日本人,骗我哥去做国民体检,其实是抓‘勤劳奉士’”

    “啥?!‘勤劳奉士’?”老爷太太一听,头就嗡地一下,“说得好听,还‘勤劳奉士’呢?那就是抓劳工!去劳工的哪有一个到年头就回来的?都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咋不事先跟我说一声,好想个法子?”

    刘治平哭诉道:“也沒容空就把人整走了!事后我去找孙大麻子要人,他说有能耐叫我找日本人算账去!”

    老爷气得直跺脚:“孙大麻子认贼做父,丧尽天良!仗恃日本人强占邻地,欺邻骂舍,调女戏寡,什么缺德事他都干!……得,别哭啦!我马上去托人,想法儿把你哥要回来。”话是这么说,想从虎口夺食谈何容易?

    刘治平的父母因吸鸦片过度,前些年先后去世,哥俩就落在老叔家,等到给他哥哥刘治国完了婚,哥俩又回到乡下。叔婶就是哥俩最亲的长辈,不管遇到啥事都找叔婶做主。

    刘治平抽噎着说:“俺哥不在家,我又残疾,帮不了嫂子,倒给她添麻烦。所以……”

    太太一边递毛巾一边说:“这儿不也是家吗?别哭了。过两天我下乡安抚一下你嫂子。”

    老爷拍着侄儿的肩膀:“咱家这些年轻人,属你念书着调,能写会算,就在柜上帮把手吧。”

    柜上?如今的柜上指的可不是德兴东油坊,因为油坊已被日伪当局强行关闭了。为了生机只好承揽了市豆油组合的三个豆油配给所,豆油组合正会长由汉人担任,而实权却掌握在一个叫江良力士的日本人手里。因为人们都叫惯了德兴东,所以把豆油配给所也叫成德兴东。

    为了侄儿刘治国,老爷可沒少托门子,钱也沒少花,结果连治国的下落也沒打听岀来。

    提起刘家,祖藉河北省保定府容城县。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刘家的祖太爷携家带口闯关东,跨过清初在关东设的柳条边,在被封禁的清祖发祥地安顿下来。开始是给京城返回祖地的京旗子弟扛活,好歹混口饭吃。可是在京城享贯福的八旗子弟,不愿在这受那寂寞之苦,有一部分八旗人又偷偷地返回北京。把土地租给或是廉价卖给在这里安家的汉人。刘家先是在双城北的“阿勒锦”(即哈尔滨附近)买了点地,又逐年拓荒,两辈子下来便成了这里的大户。到了清朝末年,刘家声誉日隆。刘治平的祖父刘万胜是主管三十二屯的小乡官。传说是马上英雄,在日俄争霸满洲期间,他拉起大排反抗外寇,抵御匪患,维护了一方平安。治平的父亲刘福泰,人称刘四爷,自幼攻学有成,中了清末举人,后来在滨江道任察学委员。此人广交天下才子,曾与双城县的清末秀才莫德惠结拜为弟兄。所以,方圆百里无人不知刘举人的。

    治国小名三才子和治平四喜子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可俩人的性格不同。治国老诚厚道,勤恳耐劳。治平聪明伶俐,四书五经,背诵如流,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所以治平得到了四爷刘举人的偏爱。

    在治平十七岁那年,当时在中东铁路公司任理事长兼督办的莫德惠来探望刘举人。席间,莫德惠发现刘治平才华岀众,甚是喜爱。此后他在中东铁路公司为刘治平找了个文职空缺。这可乐坏了四爷刘举人,于是大摆酒席,宴请亲朋。刘治平的一些同窗挚友,纷纷前来祝贺。酒兴之余,同学们来到草场骑马追逐,争斗取乐。不料马失前蹄,刘治平一头扎于马下,后马踏身而过,致使面容被毀,胯部落残,到手的任职书便成了一纸空文。真是乐极生悲呀!

    治国媳妇姓陈,名玉娥。与治国同龄。其父陈先生是位老学究,才德兼备,在孙家围子屯开了个私塾馆,当了一辈子教书先生,因写一手好字而远近闻名。

    早在二十年前,刘举人以笔会友,与陈先生交情甚厚。一次,两家人偶聚一起,夫人们都身怀六甲,谈笑间两家指肚轧亲。同生公子则为弟兄;同是千斤姊妹一双;若一男一女便是鸳鸯一对。几个月后,刘家生了一对公子,陈家得一千斤。这一女可咋嫁呀?哥俩生辰八字都一样,两家一商量,决定等闺女大了由她自已选。

    既然刘、陈两家成了亲家,逢年过节,两家人带着孩子你来我往彼此相贺。在孩子五、六岁时,受家庭的熏陶,孩子们都能背诗写楷,唯有治平更胜一筹,得到双方家长的喜爱。到十几岁,孩子们对婚姻都处在蒙胧中时,刘家的一对公子都愿去讨好玉娥。而玉娥呢?喜欢治国的厚诚,处处得到他的关护。而对治平呢,她更喜欢他的健谈善辩,才华出众。陈家人对初显文彩的治平暗自赏识,为女儿的择偶早就有了谱。

    当孩子十五、六岁时,看得出玉娥多与治平搭讪。到十七岁,闺女还沒选谁作女婿,治平落马致残。刘家决定让玉娥与治国定下终身。治平自觉身残,不会给玉娥带来幸福,嫁给哥哥也理在当然。

    治平的父母去世时,小哥俩尚未成年,托付在城里经商的叔父家。按着刘家的排行,人们叫治国三少爷,治平是四少爷。因为四少爷腿瘸,有些人背地里叫他四瘸子。

    不幸的玉娥两年前失去了母亲,如今父亲因病又撒手人寰,撇下孤苦伶仃的玉娥。刘掌柜见此情景,抓紧给治国和玉娥完了婚。把家安在陈家,治平也跟哥哥一同去了孙家围子。

    围子,一个屯子为什么叫围子呢?这得从光绪三十年(一九零四年)说起。日俄两国为争夺在东三省的归属权,两国在辽、吉两省暴发了日俄战争。战争双方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民不聊生,土匪四起,百姓遭殃。在这种局势下,庄户人家为保护财产不被抢夺,于是以家族或亲朋聚居在一起,高打围墻,张家的叫张家围子,李家叫李家围子,购枪置炮,修筑炮台来抵御内外匪患。

    因为治国排行老三,长辈人叫玉娥三媳妇。玉娥不愧是教书先生的女儿,知书达理,纯朴厚道。叔嫂之间虽然都是同龄,相互却有尊有让。嫂子见小叔残疾,什么活都不让他做,可治平却找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小叔爱看书写字,她除了把父亲留下的书藉和文房四宝给他用外,还常让人从城里捎些笔墨纸张什么的。一家三人,日子过得很和谐。转年玉娥为刘家生了个男孩,取名运通。孩子的到来,给这个家增添了无限的欢乐。可就在孩子不到百天的时候,治国却被保长孙大麻子借去作国民体检,送给日本人当了劳工。

    为什么偏偏在本围子抓治国去当劳工呢?这事还得从伪保长孙大麻子那说起:大麻子叫孙天俊,因小时候出天花落下了满脸麻子坑。背地里人们叫他“天牌”(天九牌里的天牌坑多)。他有个弟弟孙二麻子叫孙天才,在哈尔滨姚大把头手下当混混,整天腰别扁担横逛,对工人非打即骂,心狠手辣。大麻子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孙占文,在东洋留学,回国后在哈尔滨日本警备司令部当通事(翻译官),死心塌地为鬼子效命。二儿子叫孙占武,随他爹也是麻子脸,人送外号小九点,比他爹天牌少一个坑。有其父必有其子,老少麻子横行乡里,逞性妄为,说一不二。孙家是个大粮户,财大气粗,当年这座围子就是孙家建的,孙家围子就由此得名。现在的孙家大院就是在原围子的基础上重新扩建的。

    孙家的两个儿子都是陈先生的学生,那小九点最不是东西。狗仗人势,不学无术,在学堂陈先生也管不了。只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小九点孙占武念了四、五年书,升大的字不识几斗。他念书不行,可花花肠子生得早。在十三、四岁就逼他爹妈要媳妇。大麻子说:“你这么点儿,要什么媳妇?”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