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国君臣,因为日显不利的战局以及愈见窘迫的形势而感到进退失据,苦思求变之时,他们真正的也是最大的对手,刘皇帝,正按照既定的计划,处在出巡途中。
由于处于战时,刘皇帝此番出巡,力行节俭,制止任何铺张浪费,随行人员的规模也得到压索,包括后妃、皇子、宫人、官吏、军队在内,合计人数也就五千余众。
算是出巡动静最小的一次,哪怕乾祐元年,刘皇帝登基不久的那一次西巡,动静都比这一回大,毕竟没有那一次大量的宣传造势。
此番出巡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河北大名府。作为藩镇时代最强悍的节度魏博镇的发源地,大名府也延续了数百年的辉煌了,虽然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被取消了“陪都”的地位,但仍旧是大汉河北的政经军文中心。
从大汉开国始,经杜重威之乱后,得益于日渐安定和平的局面,作为河北首府,大名府的发展,也是大跨步向前的。
尤其在第一次北伐,尽复幽燕关山之后,军事上的压力再度减轻,使其彻底成为腹地,不虞契丹之患,其各方面的发展更呈现井喷式的状态。
而在大汉北方,大名府更是毫无疑问,为东西两京之下的第一府,综合水平远远超过太原、幽州、长安三城。
此番北伐,大名府也是作为辎需转运的一大中转枢纽,负责大军水陆转运事宜张美,就驻治于此,统筹调度。
刘皇帝的到来,给地方上的官员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尤其是在这种忙碌之时,各项事务运转调度压力极大,越忙就越容易出错,出错不要紧,要紧的是被出巡的皇帝撞见,那就很可能影响仕途了。
南乐码头,乃是大名府乃至整个河北最大的码头了,满负荷时足以同时停靠八十艘货船。时值清秋,凉风瑟瑟,洪波涌动,坚固宽阔的栈桥笔直地延伸到运河中,大量官船、商船频繁进出,码头上,密密麻麻的民工力夫进行着装卸工作,热火朝天,整个一副忙碌的景象。
平日里,码头根据官用、民用以及货运、客运划分,但值战时,只有军民两用的区别,军需用船大量压缩着南乐码头的吞吐量。
此时,在转运使张美以及少量官员的陪同下,刘皇帝对南乐码头进行巡视。满目的热闹景象,刘皇帝并没有随便开口,也没有发问,只是默默地走着、看着、记着,这样反倒让张美等人心中压力大增。
听在一道栈桥上,望着两侧抛锚停泊着的几艘的桨动官船,舱门大开,上百名民夫正像蚂蚁一般,朝着船上搬运着货物。
终于,刘皇帝指着那大包小包的货物包裹,开口问道:“这些船装的是什么?军需被服?”
早有准备的张美当即答道:“回陛下,正是前线大军所需冬服,北方天气渐凉,北伐行营也有移文,因此兵部采购被服,输往辽东,以备冬季作战!”
“这才初秋,你们就已经在为冬季作战考虑,提前做准备了,未雨绸缪,好啊!”刘皇帝露出了点笑容。
察言观色,注意到刘皇帝表情不那么生冷了,张美心中微微松了口气,立刻应道:“回陛下辽东战事,难料何日终结,秋季既至,冬日也不远了!
王师辽东作战,所面临最大的困难,还在于冬季的严寒,因此,不得不早作筹备。除被服之外,木炭、石炭、油脂、手套等御寒消耗物料,也在大量向辽东输送!”
“万事虑于前,冬季作的艰苦,朕是亲自体会过的,感触尤深。辽东苦寒之地,自不能让大汉的将士,冒着雪冷风寒,与契丹人作战!”
点着头,刘皇帝直接点了两名民夫,让他们将一捆被服抬到面前。拆开包装,随意取出其中一件,刘皇帝拿在手里捏了捏,面色平淡,说道:“这些都是棉服吧!”
“正是!”张美答道:“这些棉服,都是由大名府内的工场制造,根据大名府汇报,如今本地工场可每日已可制作出一千套棉衣棉裤!”
“一千套,这可数目可不大!”刘皇帝瞧向一旁的大名知府陶鄑:“偌大一个大名府,又值战时,日产千套?是缺人?还是缺钱?”
刘皇帝的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