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恤。”
辛评听了这番话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儿,虽然他不知道辛毗是不是真的死了,但一想到弟弟走之前那些话那些布局,他总觉得诈死以防连累家人的概率更大一些。
袁绍待他和陈琳这种纯文士还是非常好的,让辛评心中愈发不忍背叛。
毕竟袁绍这人“外宽内忌”礼贤下士的品德一贯有保持。袁绍对那些谋士有猜忌,是因为谋士掌握军机大略,决策失误有可能误导国家的方针,如果勾结其他诸侯也会造成莫大的损害。
但是文学家属性的官员袁绍是绝对真心厚待的,人家人畜无害又有名声,干嘛不好好养着?所以陈琳孔融之类“建安七子”人设的家伙,很喜欢给袁绍做事。
辛评也是这种做文书工作的老实人,袁绍确实是他最好的选择。
他犹豫再三,最后只是委婉地向袁绍请辞:“主公,舍弟铸成大错,导致张辽、文丑将军中计,虽然主公宽仁,但评实在无颜再久食重禄。
请主公恩准臣辞归,臣只求归隐田园耕读传家,主公也好给将士们一个交代。臣愿意发下重誓,除非将来主公为陛下匡扶汉室成功、一统伪朝,臣有机缘还能为主公效命。
除此之外,臣终生不再仕官,总之就是绝对不会为其他诸侯所用。”
袁绍:“仲治你这是何必呢……”
辛评:“请主公恩准。”
袁绍转念想了想,摆摆手:“也罢,这样吧,毕竟大败之下,确实人心浮动。你愿意让令弟多担中计罪责,宣泄将士怨愤,孤也心领了。你先歇几个月也好,风头过了,待孤重整旗鼓,再邀你出仕。”
袁绍眼下确实也缺少可以推卸责任处置的对象,来平息将士们的怨愤。
毕竟大败之后,这种情绪是很久都不会在军中消散的,就像历史上的官渡之战,打完后军中上上下下都说“要是主公当初听的是田丰的话,怎么会这么惨”,总要找个推卸责任的口子宣泄。
辛评谢恩请辞,随后立刻就开始着手搬家,离开了冀州,说是要回豫州老家,不过后来走到雒阳、宛城之后,就没再往豫州去。
但辛评这人也还算有节操,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这种舞文弄墨上传下达之士、还没多少真才实干,去了刘备那儿也不受敬重。
所以,他下半辈子是真心选择了隐居、耕读传家,再也没做官。
……
辛评逃亡成功的过程中,他也还算仗义,把沮授的家人也渐渐都蚂蚁搬家一样接走。
袁绍本来也没想罪及沮授家人,而且知道辛评跟沮授有点交情,也就没有注意到这一切。
这些事儿,最终在九月底之前都办好了。考虑到他们也算大户人家,半个月内搬家逃离,已经是很快的速度了。
另一边,河内与上党战场的扫尾阶段,基本上也是九月中旬才结束,上党郡一些比较偏僻的县,更是到九月二十几才被张飞接收。
这个过程中,关羽肯定也不会只埋头打仗而不知请示。所以早在九月十五这天,关羽就派了诸葛亮亲自回一趟长安,前方跑马圈地后方邀功请赏,顺便让刘备和朝中三公决断下一阶段的作战要求。
毕竟,刘备当初给他的任务,是打赢这场河内、河东的相持战役,关羽接到的是防守任务。现在转守为攻打赢了,也不可能直接把袁绍推掉一鼓作气消灭。
袁绍后方还有十几万人,加上撤下去的两路十一万人,总共凑出二十三四万兵力防御冀州还是做得到的。
而且河东、河内和上党这三个郡,在长达将近一年的拉锯战中,被反复洗地,百姓都被抓去运粮修工事修防线,还有最后阶段的霍乱流行,百姓死者数十万,这都是没办法的事情。
不管刘备是否爱民,这种程度的血腥大战,三个郡被彻底打烂都是免不了的。如果关羽立刻坚持继续进攻,要多越过两个被打成烂地的郡运粮,实力此消彼长还是很明显的。
另一方面,袁绍军回到邺城后,瘟疫就有所缓解了,毕竟离开了河内这个食物水源都被重度污染了的环境。
而且进入农历十月份之后,后续天就凉快了,霍乱之类的瘟疫传播乃至其他尸体腐烂导致的疾病,都会消停一些。北方的寒冷季节一旦到来,对进攻方是非常不利的。
更重要的是,随着袁绍军后撤收缩、同仇敌忾死守邺城,他们的士气和军心也会明显回升——因为历史上长平之战后,秦军继续猛攻,但随后一场的邯郸之战就相持死伤惨重,最后被“信陵君窃符救赵”反推而惨败,杀伤数万。
现在袁绍麾下的张辽文丑已经应了赵括的宿命,袁绍军上上下下的将士们都会因此而产生一种神秘主义的期待,觉得自己一方是不是要否极泰来了?是不是长平输到惨到极致之后,就是邺城的一波反弹?(注:邺城就是战国时的赵都邯郸)
人心是最难琢磨的东西,一旦士气因为某些天启或者历史惯性的鼓励而被激发起来,战斗力和精气神都会不一样的。
这一切,都注定了刘备阵营在如何乘胜追击、在哪些地方乘胜追击,都得重新好好讨论,做个计划,反正不能指望直接强推邺城就灭掉关东伪朝,那是不现实的。
诸葛亮回到朝廷,只能代表关羽这方的意见,不一定就能决定朝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