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筒子楼的记忆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记:现在极少看见筒子楼了,所以就有必要回忆一下筒子楼,好让这一历史现象不被人们很快就遗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筒子楼是最常见的居住环境。本来筒子楼原名叫做集体宿舍,主要给没有成家的单位里的年轻职工住的,可是住房的紧张实在不能满足要求,年轻人结了婚还得住在里面,从别的单位调来的人员没有单元房可安排,也只好挤在集体宿舍,这样一来,一室一户十几个平方米,一栋三或四层楼能容纳几百人,深深的楼道像个大筒子,大家也就习惯给它一个雅号——筒子楼。

    住在筒子楼里的大多是年轻人和年轻的家庭,还有一部分因特殊原因从家庭的概念里分裂出来重新成为单身身份的人,单位得解决住的问题,所以又回归到筒子楼里。那时的住房叫做福利房,住筒子楼每月每人只交一元八角的房租费,用水用电就随便你了。而且,筒子楼一般都是在工作单位里面或是距离单位最近的地方,从单位里的锅炉房还可以打热水,再有就是,一些私心重的人还可以直接从单位里拿东西回家而不用担心门卫的审查,那“好处”就不用一一地说明了。到后来各家各户都装上了电表,再后来加收了水费,每人平均也是一元八角。筒子楼里有公用厕所,公用水房,条件好一点的有合用厨房,没有厨房的筒子楼里,大家都在楼道里面烧火做饭。小煤炉和液化气罐互相混杂在一起,想起来很是可怕,如果谁家忘了关液化气罐的话,不用说,整个楼随时有可能就会化为灰烬。尽管如此,能住上筒子楼也算是一种特殊的待遇,尤其是工资都还很低,有一点关系的人因为不愿意交纳房租和水电费宁可不住单元楼,而是在单元楼里要上两间房。那时的房管科科长就很牛气,那样子不亚于现在的车管所所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变革最快的过渡时期,工资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分配制度,等等等等,甚至政治体制都在这个时期发生着变化。说是物是人非也好,改朝换代也罢,总之,一切都不再像先前那样一成不变了。筒子楼也经受着考验,在里面居住了那么久的人们开始联名上书,要求拆掉被视为危房的筒子楼,分配更大面积的单元楼住房,这使单位的房管领导很恼火。造反了,这还了得,于是挨个谈话,找底细线人进行摸底,内部瓦解,拉打结合,很快就平息了事端。甚至有的人被出卖了还不知道是被谁出卖的,有的人因此事被划为异己分子而被打入另册,从此以后与升迁无缘,与福利无缘,甚至你的人缘好也会被视为没有主见。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你如果顺着领导的意思做事呢,不就也会是顺风驶船的红人了吗?这就是一个生活态度问题了,其实并不是什么原则的和品质的问题,因为一旦意识形态也开始以物质利益作为基础的时候,区分人的群类之别的惟有利益了。我是很感念那些彪炳流芳的古人的,在物质极其贫乏的时代,能够坚持高古铿锵的情怀和操守,能够将自己从俗世中剥离出来而成为纯粹的人,他们懂得什么是气节,什么是品质,这不能不教现代人汗颜。

    我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单位的筒子楼里的,和我一起来的几十个青年人男男女女都被安排挤进筒子楼。三人一间单身宿舍,比起八人一间学生宿舍来居住条件是改善了不少。身份的改变和社会角色的改变,也得到了社会认同的变化和待遇的提高,这难道就是社会规则了吗?我们的宿舍就在筒子楼拐角处的顶头,后来因为我结婚最早就成了我的家,其他两位老兄就只好另外申请住房了。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