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闲侃传记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我这里说的传记,是一些回忆录,自传,以及纪念文章的总和。教科书里的定义是“人物传记体裁”回忆、怀人或是自传的文体一直都是写作领域较为活跃的一部分,不仅饶有趣味,也颇具学术价值。透过大师先学的为文为人,领略前人治学的许多思想和品格;通过先学周边普通人平凡的经历,折射出生活的五彩斑斓。

    然而,传记类体裁多是后学对先师的崇敬、追念之作,对师长先哲的一味吹捧,大肆褒奖,未免有粉饰之嫌,爱屋及乌莫过如此。有回忆文字写道:“在研讨会上,服膺真学问,不满假道学,常会形之于色,或侧目斜视,或低声嘀咕,或猛抽香烟,或以其他为藉口,拂袖而去。问之为何,答曰:此种报告,不听也罢。率真至此,令人叫绝。”我就不为此叫绝,有分歧是正常的,没有不同见解就没有研讨的必要。先是公共场所“抽烟”有悖于社会公德;后来的“侧目斜视”、“暗自嘀咕”是缺乏涵养“拂袖而去”更是没了风度。在“传记”体裁里,这些把缺点当成优点,把错误视为正确的通病不胜枚举。

    更有甚者,评价先学为文为人,恨不得用尽毕生所学的华丽辞藻。如“某公乃学界一绝,诚非危言。就为学而论,以记者之敏锐、评论家之卓识,其文牒,传檄海内。后半生从新闻界转入史学界,即以其深厚文史功底而呈其独识睿智,在近代史研究中颇有建树。”又如“数百篇不落俗套、文情并茂之随笔散文,通古文,善史记,以博闻强记、杂史开散文界之先河。专著一版再版,论文发之又发。文笔老辣的一派风格,读者悦服,文坛侧目。”在我看来,此公必是博学鸿儒,这种硕学通儒的多面手恐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属世间罕见之奇才,即使文坛泰斗也有所不及。当然,撰文者不遗余力地弘扬师者,其文采之华丽自然是不逊色于先师。

    还有一种巧合,巧合的是文章的题目,而非内容。有了我的朋友胡适之之后,然后类似的题目就有了,我的战友董存瑞,我的表姐张爱玲,我的邻居曹禺,我的阿姨是冰心,我的叔叔是丁成,我同学的爷爷是巴金,我的祖宗是李太白追忆文章雪花一样的飘来,热衷于攀龙附凤、借光发财,甚至浑水摸鱼的种种都有了,盲目的更风热,急功近利的浮躁,就算是不乏精彩之处,也是犯了“我的朋友胡适之”的毛病。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一部“传记”推出之后,立即有人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去先学工作过,革命过的地方探寻,行程上万里,历经n年之久,旁证侧引,把传记的内容来一个大逆转。比如,儿子出一本“父亲的故事”女儿也会出一本“我的父亲”其内容却相差甚远,事件的初衷也各不相同。甚至兄妹反目成仇,各自借助媒体口诛笔伐,谴责对方不尊重事实,反正是各持一词,公婆都有理,吵的沸沸扬扬,漫不经心的为自己的书目抄作了一把。当然,遗憾也是有的,直到最后,读者也没弄明白谁是对的,谁是错的。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有名望的作家生活的清贫,几乎养不活不了自己,死了之后,他的子孙们却靠写他的回忆录发了财。

    商人逐利,无可厚非,可拿自己的师长,甚至父母大做文章,实在有些不可思议,令人叹为观止。逝者已矣,假如真的尊崇先学先师,就别一哄而上的把他们沦为逐利的道具,也别让投机的心态,取巧的痼疾玷污了祖宗的牌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