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
——张载西铭(宋朝哲学家)
孟子梁惠王上篇有一段话:“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是:“齐国和楚国的执政者占夺了老百姓的耕种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东离西散。执政者使老百姓陷入痛苦之中,大王前去征伐,还有谁能和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疑虑了!”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儒家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孟子认为,仁义源于人性,内心真诚,仁义便会由内而发。所以,有仁德的人,顺应人性的趋势,自然人人支持,天下就没有敌人了。从字义上分析“仁”者,两人也,就是从一个人的独处原则扩大到两个人的交际规范,进而扩大到众多人,乃至扩大到天地万物。换言之,仁者就是认识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并把局部的个体融入到天地万物的整体中去。正如宋朝哲学家程颢曾描述过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圣人仁之至也,独能体是心而已。”仁者视天地万物为四肢百体,又岂有视四肢百体为敌人者哉?此理既明,仁者自会有大气魄,大格局,视对立和敌对为虚幻,以天地万物为大我,而泛爱众物。所以,仁者无敌,不是“所向披靡”的无敌,更不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无敌,而是没有对立,包容一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无敌。美国总统林肯可谓得“仁者无敌”的些许真意,他消灭敌人的方法乃是将敌人变为朋友。据说:林肯在总统任期内对政敌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官员的不满,他批评林肯不应该试图跟政敌做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时”林肯十分温和地说“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这就是仁者的表现。
仁者的身影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里都有。孟子曾引用周书?泰誓的话:“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即:天降生万民,为万民立了君主,也立了师傅,要他们协助上帝来保护百姓。因此,四方百姓有罪的与无罪的,都由我来负责,天下谁敢超越他的本分?在孟子看来,天生仁者的原因,就是要“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仁者就需要这种“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的气魄,以此标准来看,孟子认为,古之尧舜禹汤自然是仁者了。孟子?离娄下有一句话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这句话是说,大禹想到天下有淹在水里的人,就好像是自己把他们淹在水里一样;后稷想到天下有挨饿的人,就好像是自己使他们挨饿一样,所以才会那么急迫要去拯救。这种“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精神,表达出了仁者对百姓大众的爱护和怜悯。地球不是好玩的处所,人间也难得长久太平盛世,若是没有这些“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仁人志士点缀其间,那万古将如漫漫长夜。
孟子以“仁者”的立场,曾经提出了很完善的“仁政”思想体系,像“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这些观点有其时代的背景,在今天看来,难免有过时之嫌,但孟子所提出的为政之道,像“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这十六个字却是古今中外政治的最高理想,至今依旧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能施行仁政者,必可长治久安,如周朝统治者先期仁义天下,方有八百年的统治,成为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而施行暴政者,定难国泰民安,如秦王朝统治者鱼肉百姓,虽妄想千秋万世,却二世而终。可惜的是,中国自尧舜禹以下,在历史的天空里,仁者再没有占据权势主流,只有在人民被战争摧残近亡种之时“仁政”才仿佛一道闪电普照人间,给人民创造出短暂的休养生息时间。所以,翻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画卷,映入眼帘的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