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各种言辞的蛊惑,生活难免就会变得混乱起来。真正的智慧就在于享受当下的生命,摈弃庸人的自扰。
东方哲学家和西方哲学家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喜欢沉浸于名词言语的争论之中。中国近代思想家胡适在其文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中说过一段话:
二十年前,美国展望周报(the outlook)总编辑阿博特(lyman abbott)发表了一部自传,其第一篇里记他的父亲的谈话,说:“自古以来,凡哲学上和神学上的争论,十分之九都只是名词上的争论。”阿博特在这句话的后面加上一句评论,他说:“我父亲的话是不错的。但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他老人家的算术还有点小错。其实剩下的那十分之一,也还只是名词上的争论。
胡适经历了关于“全盘西化”的文化论战,感觉当时的中国人总喜欢在名词上争论不休,莫衷一是,而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对中国现状的改变没有提出多少有建设性的意见。如果用胡适的这段话来对中国的哲学流派进行评论,也不无恰当。
中国先秦的哲学思想百花齐放,在众多哲学派系中出现了“名家”一派,喜欢在名词上争论,专门在字眼上钻牛角尖。名家的代表公孙龙、惠施等人提出了“白马非马”、“离坚白”、“卵有毛”、“蛙有尾”、“火不热”、“龟长于蛇”、“狗非犬”、“白狗黑”等奇言怪语,然后牵强附会得解释,直接在字面上把别人给绕晕。世俗百姓受到这些怪论的惊吓,往往就会在分辨事理上陷于迷惑了。所以,庄子书中对名家进行了批判:“桓团、公孙龙都是辩者一类的人,他们困惑别人的心思,改变别人的看法,能胜过别人的口,却不能折服别人的心,这是辩者的局限。惠施每天用他的智巧与人辩论,专门与天下的辩者制造一些怪论把违反人情的事说得像真的,想要博取胜过别人的名声,所以与众人无法相处。德行修养不够,物质欲望太强,他的路是走不通的。从天地之道来看惠施的才干,他就像一只蚊子、一只牛虻那样劳碌,但对于万物有什么作用呢!”庄子一书中,经常会有道家的庄子和名家的惠施进行辩论的场景,以善辩著称的惠施总是辩不过庄子,根本原因就在于庄子突破了名词的外相,探究到了究竟智慧,也就是道家所说的“道”“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万物都在“道”里形成一个整体。明“道”之人觉悟万物相通,本为一体,就不会计较名称的改变了。这种“道”绝不是丰富的言语所能形容和混淆的,正如庄子所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即:天地有全然的美妙,却不发一言;四时有明显的规律,却不必商议;万物有既定的道理,却不加说明。从“道”出发,庄子立刻能找到惠施言辞中的缺陷,瞬间把他驳倒。明白了这种“道”就可看破名词的外相,体察到究竟智慧,于是便可“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即:大道不需说明,大辩不需言语。过多名词上的辩论,只会蛊惑头脑,迷乱人心。
庄子“道”的思想来源于老子,老子更加强调语言对究竟智慧可能产生的遮蔽,老子开篇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在老子全篇81章中,对“言”的否定更是不止一处,例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等等。可见,在老子、庄子看来,过多的名词和言语争论,很难反映出万物真实的本质。
先秦哲学家喜欢名词辩论的习气,到了宋明理学时期,又有所扬起。宋明理学家从儒释道三家中汲取了文化的养分,然后以儒家正统做标榜,回头对道家和佛家进行猛烈的抨击,饮水忘了掘井人,这多少有些不太地道。从宋朝到明朝,几百年间,众多学者发明出“理”、“气”、“心”、“性”、“命”、“气质之性”、“天地之性”等词语,并在这些词语概念上扯来扯去,互相较劲,玩文字游戏,乃至把他们所认为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也搞得混杂不清,分割成不成整体,甚至前后矛盾的哲学流派,给后世学者增添了不少拨乱反正、披沙拣金的工作量。明末哲学家方以智曾对宋明理学的一些概念进行评价说:“气也,理也,太极也,自然也,心宗也,一也,皆不得已而立之名字也。”不得已者,何也?可能多是为了自立门户,招纳弟子,名利双收吧。孔子如果在天有知,面对这些自称继承了儒家正统的宋明理学家们的无聊分类和争论,只能倍感无奈,会禁不住再次发出“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感叹。
反倒是宋明理学家所喜欢批判的佛家,对言辞和概念的作用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佛门中有“不可说”之说,意思是说,对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只有切身去修行,去实证,仿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悟透之后,自可体会到“不可思议”之境界,而这种境界是言语所无法完全描绘出来的。佛门中流传一个很美的故事:
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着一朵花,面对大家,一言不发,这时听众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只有迦叶会心一笑。于是释迦牟尼便高兴地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何须多言,一花一笑间,迦叶悟道了,这就是禅宗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传道方法。
话又说回来,哲学毕竟是一门探究智慧的学问,而哲学家也毕竟是一批爱智慧的人,虽然他们不免时时受到名词的约束,受到言语的蛊惑,但相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哲学家探究智慧的虔诚精神还是很值得嘉许的。在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今天,普通大众更是完全生活在名词争论的世界之中,远离究竟智慧。看看我们每天的生活方式,完成一天毫无生趣的工作之后,我们眼中所见,耳中所闻,不是电影宣扬的暴力和欲望,就是电视播放的扯皮和跟自己毫无干系的杂乱新闻,或者是娱乐主持人的打屁和闲扯。一个个彩色的画面一闪而过,一句句无聊的话语不停钻进我们的耳朵,在这种交替繁忙中,我们的头脑没有丝毫的思考空间,我们似乎已经成了言语和画面的俘虏。即使有些人意识到了生命的缺失,想拿起一本书来吸收精神的养分,却发现作者的精神世界比自己还困乏和空虚。有一个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每年有28万种出版品,换句话说,就是每天有七八百本书出版,而这些书籍中,绝大部分都是垃圾文字
这样看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我们人类来说,真不知是福还是祸。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限制各类媒体的声光化电对人类思想空间的侵犯和霸占,人类面对的必然是祸不是福。但是,媒体的力量又是如此强大,无处不在,根本无法消灭,以目前情况来说,唯一的方法就是提升媒体的质量,让内容少一些扯皮,多一些思想,少一些浮浅,多一些深度,我想,这也是近期中文大师李敖频频上媒体呼吁电视节目要“深度化”并不惜同娱乐圈名流小s扛上的主要原因吧!
希望在未来的世界中,人脑要保持一片独立的思想空间,不要被电脑所统治,否则,人类何谈能够获得究竟的智慧,甚至连追求智慧的权利、参加名词争论的资格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