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新乐府辞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p;   1天兵:指汉朝军队。2胡马欲南饮:匈奴贵族妄图到南方饮马。3直:但,只。衔恩:受恩。甚:很多。4“握雪”两句:在沙漠上抟雪而食,在田野里拂沙露宿。握雪,捏雪成团。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5何当:何日。月氏:汉代西域国名,在今甘肃西部一带。6高枕:即高枕无忧。汉书匈奴传:“故北狄不服,中国未得高枕安寝也。”

    译文

    汉朝军队意欲攻下北方荒漠,匈奴贵族妄图到南方饮马,两方都期望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好夺取更多的土地。汉军的战士们在战场奋力拼杀,只是因为他们受到朝廷和皇帝的恩典很多。他们在沙漠上抟雪而食,在田野里拂沙露宿,条件虽然很艰苦,但绝不后退。什么时候才能消灭掉月氏,到那时他们才能高枕无忧。

    其三

    原文

    骏马如风飙1,鸣鞭出渭桥2。弯弓辞汉月3,插羽破天骄4。阵解星芒尽5,营空海雾销6。功成画麟阁7,独有霍骠姚8。

    注释

    1骏马如风飙:骏马奔驰疾如暴风。飙,暴风。2鸣鞭:挥鞭。因鞭挥动即发出响声,故称。渭桥:长安城西面咸阳东南渭水河上的一座大桥,是古代从长安到西域的要道。3辞汉月:离开中原的意思。4羽:指箭,因箭杆上有羽毛,故称。天骄:指匈奴。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首领单于曾自称:“胡者,天之骄子也。”5阵解:指队伍瓦解。星芒:星的光芒。古代迷信说法:当客星的光芒变成白色时战争就要爆发。6营空海雾销:这句指战争胜利结束。海雾,喻战场上烟尘弥漫。7麟阁:即麒麟阁。汉高祖时造。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曾画十一位功臣像于阁上。这里是用画像于麒麟阁来表示卓越的功勋和荣誉。8霍骠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因功封嫖姚校尉。

    译文

    骏马奔驰疾如暴风,兵士们挥动马鞭驰出渭水河桥,奔赴西域战场。他们为征战离开中原,带着弓箭去击破傲慢无礼的胡人。胡人的队伍瓦解,战场上烟尘弥漫,汉军取得了胜利。击破胡军后,功臣的画像将被画于麒麟阁,以表彰他们卓越的功勋,这样崇高的赫赫的战功只有霍去病能够担当得起。

    其四

    原文

    塞虏乘秋下1,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2,战士卧龙沙3。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4。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5。

    注释

    1塞虏乘秋下:匈奴乘着秋天兵强马壮的时候,大举南侵。塞虏,对匈奴的贬称。2分虎竹:受命带兵出征的意思。虎竹,古代发给将帅的兵符,分铜虎符和竹使符两种,朝廷和领兵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或调动军队时对合起来作为凭信。3龙沙:也称白龙堆。这里泛指塞外沙漠之地。4“边月”两句:月光伴着弓影,霜花拂着剑锋。描写战士夜行军的情状。5“玉关”两句:战士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可不要长叹呀。殊,远。

    译文

    匈奴乘着秋天兵强马壮的时候,大举南侵,汉军派出兵力进行反击。将军奉命带兵出征,战士们在塞外沙漠之地安扎。战士们夜晚行军十分艰苦,月光伴着弓影,霜花拂着剑锋。战士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可不要长叹呀!

    其五

    原文

    烽火1动沙漠,连照甘泉2云。汉皇3按剑起,还召李将军4。兵气天上合5,鼓声陇底6闻。横行负7勇气,一战静妖氛8。

    注释

    1烽火:古代边境上夜间举火报警的信号。2甘泉:陕西淳化有甘泉山,秦时在此山造甘泉宫,汉武帝曾加以修理,作为避暑处。史记匈奴列传:“胡骑入代(郡名)勾注(山名)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这句指报警的信号传到京城。3汉皇:指汉武帝。4还:仍旧。5兵气:战斗气氛。合:满,弥漫的意思。6陇底:山坡下。7负:凭,靠。8静:平息。妖氛:指侵扰边疆的匈奴贵族。

    译文

    边境上燃起了烽火,沙漠上又兴起了战事。报警的信号迅速传到了京城。汉武帝十分愤怒,按剑而起,仍旧召见将军李广。战斗气氛顿时弥漫中原大地和边境地区,战争十分激烈。擂动的鼓声在山坡下都能清楚地听到。横行倚靠的是勇气,期望一次战役就能平息匈奴的侵扰之患。

    赏析

    塞下曲,唐代的新乐府辞,其源自汉乐府的出塞曲,内容主要描述边塞的征戍生活。这组诗以汉武帝平定匈奴贵族侵扰的史实,谱写了一曲热情洋溢的战斗颂歌。诗中描绘了将士们餐雪卧沙、日夜奋战的动人景象。这一组诗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塞下曲二首

    唐王昌龄

    其一

    原文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1。昔日长城战,成言意气高。黄沙足2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

    1临洮:即今甘肃岷县,因其地临洮水,故名。秦代蒙恬筑长城,西边的起点即在临洮。2足:满的意思。

    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凌乱夹着野草。

    赏析

    这首乐府曲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其二

    原文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1桑。遥见胡地猎,鞲马2宿严霜。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注释

    1雁门: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为古塞,地势雄险。2鞲(g抽)马:谓装备坐骑,不卸鞍鞯鞲。鞲,用革制成,射箭的时候用来束衣袖。

    译文

    秋风在夜晚暗暗吹过边塞的河流,吹过雁门的桑田,边地一片萧瑟。远远地能够看见胡地有人在打猎,虽说还不是秋天,边塞却已经十分寒冷,战士们只能在严霜中风餐露宿。在战场上,兵士们被分成五道作战,孤军奋战,身经百战。战士们虽然英勇,结果功劳多的反而会被下狱,想起这,真是让战士们伤心啊。

    赏析

    诗歌主旨含有非战之意,作者主观上并没有言反战,而这种情绪通过对战场荒凉凄惨景象的描述流露出来。

    节妇1吟2

    唐张籍

    原文

    君知妾3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4意,系在红罗襦5。妾家高楼连苑6起,良人7执戟8明光9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10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注释

    1节妇:能守住节操的妇女,特别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2吟:一种诗体的名称。3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4缠绵:情意深厚。5罗:一类丝织品,质薄、手感滑爽而透气。襦:短衣、短袄。6苑: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7良人:丈夫。8戟:一种古代的兵器。9明光:明光殿,此指皇宫。明光本为汉代宫殿名,这里指宫殿。10事:服侍、侍奉。拟:打算。

    译文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我侍奉丈夫发誓要生死共患难。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只恨没有在我未嫁之前遇到你。

    赏析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征妇怨

    唐张籍

    原文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殁1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2。妇人依倚3子与夫,同居4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5。

    注释

    1殁(mo):覆没、被消灭。2招魂葬:民间为死于他乡的亲人举行的招魂仪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3依倚:依赖、依靠。4同居: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在一起。5昼烛:白天的蜡烛,意为暗淡无光,没用处。

    译文

    在秋风萧瑟的凄寒九月,匈奴兵再次侵扰边塞,屠杀边地将领。汉军伤亡惨重,全部丧生在辽水边境。由于万里之外白骨无人收,所以家家只能都在城下招魂安葬他们。征妇曾经设想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即使贫贱却舒心。如今丈夫死在战场上,今后谁才是她的依靠?肚子里的遗孤生下来怎样哺育?虽然还活着但就像白天的蜡烛那样暗淡无光,生活毫无希望。

    赏析

    在古典诗词中,良人从军、征妇哀怨是一大习见题材。张籍征妇怨却翻出新意,以其摧心呕血、深至沉痛而卓然不群,享誉后世。此诗虽是小诗,但谋篇布局转折多变。由群哭场面转至独哀镜头,以大衬小。又以向往转至现实,以乐衬哀。大小相形、哀乐相辅、正衬反衬、盘旋作势。结构之针线绵密、起伏曲折,对哀情的表达起了烘托渲染作用。

    青青水中蒲二首

    唐韩愈

    其一

    原文

    青青中水蒲1,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2去,我在与谁居?

    注释

    1蒲: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2陇:即陇州,位于今甘肃省东部。

    译文

    青青的水中蒲草萋萋,鱼儿成双成对,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

    其二

    原文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寄语浮萍草1,相随我不如。

    注释

    1浮萍草:常见的水面浮生植物。茎细长柔软而多分枝,匍匐生长,节上生根,叶状体对称,倒卵状椭圆形或近圆形。

    译文

    蒲草青青,长期生活在水里,哪及浮萍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我亦不能如浮萍般相随君去。

    赏析

    这两首乐府诗写于贞元九年(793),是韩愈青年时代的作品。这是具有同一主题的组诗——思妇之歌,是寄给他的妻子卢氏的。两首诗一脉贯通,相互联系。随着行子刚离家门及远去,思妇的离情别绪也由初蕴到浓重,而后与日俱增,一层深于一层,全诗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本组诗语言上“炼藻绘入平淡”“篇法祖毛诗,语调则汉魏歌行耳”(朱彝尊),体裁为“代内人答”(陈沆),极为独特。

    堤上行二首

    唐刘禹锡

    其一

    原文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1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2满中流。

    注释

    1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2幽轧:象声词。

    译文

    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是一个繁华的江边码头。天色已晚,行人急于回家,在渡口争着摆渡,浆声荡漾在江中。

    其二

    原文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1,水流无限月明多。

    注释

    1桃叶:乐府歌曲名,属吴声歌曲,泛指民间流行的表达爱情的歌;竹枝:多表达哀怨之情,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

    译文

    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浩渺,两岸长堤之上,行人络绎不绝,歌声此起彼伏。歌声或表达爱情,或诉说哀怨;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歌声中情感绵绵。

    赏析

    堤上行大约写于作者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到长庆四年。堤上行是刘禹锡根据梁简文帝的大堤曲创制的乐府新题。古今乐录曰:“清商西曲襄阳乐云:‘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梁简文帝由是有大堤曲,堤上行又因大堤曲而作也。”这组诗描绘了江边居民的生活图景和码头上商船来往不绝的繁荣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唐时期发达的商业经济和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

    更衣曲

    唐刘禹锡

    原文

    博山1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农处。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2。满堂醉客争笑语,嘈3琵琶青幕中。

    注释

    1博山:即博山炉,又叫博山香薰,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具。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2纱笼:纱质的灯笼。3嘈:即喧闹,嘈杂。

    译文

    博山炉飘出阵阵香雾,子夫秉红烛引武帝至尚衣轩。长夜漫漫,天还未明,寒雁已过。庭前雪花纷纷,松桂冒雪,与廊下的灯笼交相辉映。堂上宾客们还在饮酒作乐,帘幕中乐声扰扰。

    赏析

    这首乐府以汉平阳公主家歌者卫子夫侍武帝更衣得幸,于元朔元年被立为皇后事为题材而作。汉武帝故事曰:“武帝立卫子夫为皇后。初,上行幸平阳公主家,主置酒作乐。子夫为主讴者,善歌,能造曲,每歌挑上。上意动,起更衣,子夫因侍得幸。头解,上见其美发悦之。主遂纳子夫于宫。”

    上阳1白发人2

    唐白居易

    原文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3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4遥侧目5。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6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7,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注释

    1上阳:唐宫名,在洛阳皇宫内苑的东面。2白发人:指年老宫女。3绿衣监使:太监。唐制中太监着深绿或淡绿衣。4杨妃:杨贵妃。5遥侧目:远远地用斜眼看,表忌妒。6耿耿:微微的光明。7美人赋:天宝时人吕向,同情被幽禁的宫女,向皇帝进献美人赋来劝谏此事。

    译文

    上阳宫人啊,上阳宫人,当年的花容月貌已经暗暗消失;如今已是垂暮之年,白发如银。绿衣的宫监把守着宫门;从被幽闭在这上阳宫里,不知已经过了多少春。说起来,还是玄宗末年被选进皇宫,进宫的时候刚十六,现在已是六十的老人。一起被选的本来有一百多个,可是,日久年深,凋零净尽,如今剩下的只有老身一人。想当初,吞声忍泪,痛别亲人,被扶白居易进车子里不准哭泣。都说进了皇宫便会承受恩宠,因为自己是那样的如花似玉。哪晓得进入皇宫,还没容见到君王一面,就被贵妃娘娘远远地冷眼相看。我遭到嫉妒,被偷偷地送进上阳宫,落得一辈子独守空房。秋夜是那样漫长,夜长无觉,天又不肯亮。一盏残灯,光线昏昏沉沉,照着人的背影,投映在墙壁上;只听到夜雨萧萧,敲打着门窗。春日的白天是那样慢,那样慢啊,独自坐着看天,天又黑得那样晚。宫里的黄莺儿百啭千啼,本该让人感到欣喜,我却满怀愁绪,厌烦去听。梁上的燕子成双成对,同飞同栖,是多么地让人羡慕;但我老了,再也引不起丝毫的嫉妒。黄莺儿归去了,小燕子飞走了,宫中长年冷清寂寥。就这样送走春天,又迎来秋天,已经记不得有多少年。只知对着深宫,望着天上月,看它东边出来,西边落下;我已经见过四五百回月缺月圆。现如今,在这上阳宫中,就数我最老。皇帝听说后,远远地赐了个“女尚书”的称号。我穿的还是小头鞋子、窄窄的衣裳;还是用那青黛画眉,画得又细又长。外边的人们没有看见,看见了一定要笑话,因为这种妆扮,还是天宝末年的时髦样子。上阳宫里的人哪,苦可以说是最多;少小的时候苦,老大的时候也苦。一生孤苦,除了无可奈何,又能怎样?你没有看到从前吕向的美人赋?又不见今日的上阳宫人白发歌?

    赏析

    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创作了新乐府五十首。上阳白发人是其中的第七首,写洛阳上阳宫的一个老宫女的痛苦生活。嫔妃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罪恶。封建帝王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强选民女,幽闭深宫,剥夺并葬送了她们的青春和幸福。这首诗,诗人通过对上阳女子一生遭遇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帝王荒淫无耻,摧残无辜女性的罪恶行径。宫女绝望的呼声,凄凉悱恻,怨可通天。愤怒的控诉,字字都是血泪凝成,令人不忍多闻。

    杜陵叟

    唐白居易

    原文

    杜陵1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2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3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4明知不申破5,急敛暴征求考课6。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如何!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7。不知何人8奏皇帝,帝心恻隐9知人弊10。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注释

    1杜陵:秦为杜县,汉宣帝在此筑陵,改名杜陵。在今西安东南。2顷:一百亩。3秀:谷类抽穗开花。4长吏:县级官吏中的尊者,也泛指地方长官。5申破:上报说明。6考课:考察官吏的政绩。此处是说长官力求完成征收赋税的任务,作为考核的资本。7“虐人”两句:贪官污吏就是凶残的豺狼,不一定有钩一样尖锐的爪子、锯一样锋利牙齿的野兽才算豺狼。8不知何人:元和四年,作者曾有奏章呈请朝廷减免租税,故此处“不知何人”云实指作者本人。9恻隐:怜悯,同情。10知人弊:知道百姓困顿的情况。弊,劳瘁困乏。白麻纸:唐代中书省所用公文纸分黄白二种。重要的诏书如任命将相、豁免、征讨等用白麻纸,一般的诏令则使用黄麻纸。德音:指皇帝颁布的减免赋税的消息。京畿:国都所在地及其行政官署所直接管辖的地区。放:免除。里胥:即里正,古时的乡村小吏。唐代一百户为里,设里正一人。敕牒:指免税的公文、告示。榜:张贴,动词。蠲(juān):免除。

    译文

    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每年种了贫瘠的田地一顷多。三月份没有雨刮着旱风,麦苗不开花多枯黄死。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没熟都已经干枯。官吏明明知道但不报告真相,急迫收租、凶暴征税以求通过考核得奖赏。典当桑园、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规定的租税,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的粮食。虐害人伤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象钩、牙齿象锯一样地吃人肉!不知什么人报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怜悯、了解人民的困苦。白麻纸上书写着施恩布德的诏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昨天里正才到门口来,手里拿着公文张贴在乡村中。十家缴纳的租税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们君王免除租税的恩惠。

    赏析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这时白居易新任左拾遗,上疏陈述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唐宪宗总算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罪己诏;但实际上不过是搞了个笼络人心的骗局。为此,白居易写了轻肥和这首杜陵叟。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视民如子的情怀,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作者在轻肥诗中曾一针见血地控诉:“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这首杜陵叟中,他更写道:“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白居易在义愤填膺地写下上述的控诉时,并没有意识到,他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封建社会那人吃人的凶残野蛮的社会本质。事实上,每当灾荒严重之际,由皇帝下诏蠲免租税,而地方官照样加紧盘剥勒索,不过是封建社会经常上演的双簧戏而已。宋代诗人范成大就有一首后催租行中提道“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说的也是一回事,在宋代,皇帝的诏书用黄纸写,而地方官的公文用白纸写,在封建社会中,能够对这种免的白免、催的照催的吃人双簧戏进行最早、最有力的批判的,正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旗手——白居易。

    农臣怨

    唐元结

    原文

    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1。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2。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3吐。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注释

    1人主:古时专指一国之主,即帝王。2草木患、昆虫苦:即庄稼歉收、昆虫为害的情景。3无由:指没有门径和机会。

    译文

    农民因灾难频繁生活艰苦要向君主申诉,他们不知上天意志,徒然埋怨风不调雨不顺。田里庄稼歉收,虫害又很严重。当朝言路闭塞无处申述,只好来到京城,徘徊在宫阙门外,也无法见到皇帝吐露自己的悲苦。整天在都城里痛哭,泪水都哭干了才回到乡里。但愿我的这首诗能被朝廷采诗之官收集去,当有助于皇帝了解民情,纠正时政之弊端。

    赏析

    此诗是作者系乐府十二首之九,系乐府十二首写于天宝十载,是盛唐时较早的新乐府诗。此诗托古讽今,揭露朝廷失政,农民积怨,奔走呼号。这首诗虽是咏叹前朝,但借古讽今,对时政弊端的揭露还是相当深刻的。

    田家行

    唐王建

    原文

    男声欣欣女颜悦1,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2。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问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3,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愿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4。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注释

    1男声欣欣女颜悦:此句运用了互文手法,不可解为只有男子才欢欣地喊叫,只有女子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其实无论男女,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容颜,都显露出喜乐自得的样子。2檐头:原指屋檐的边沿,此处应指屋檐下。缲车:即“缫车”缫丝用的器具。3轴:此处指织绢的机轴。4黄犊:指小牛。

    译文

    乡间农家欢欣鼓舞,喜乐自得,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炎炎夏日,麦浪滚滚,夏粮丰收了。夏茧也丰收了,檐头缲车索索作响,野蚕作茧无人收取,只得自生自灭。一派丰收之景,但麦打成粮,蚕茧织成绢丝,乡民却无法自己享受这些劳动成果,而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在这丰收的年景里,他们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官府的横敛就行了。乡民们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赏析

    此诗以“乐”来写农家之苦,立意精巧,讽刺深刻。仲夏时节,农民麦、茧喜获丰收,却被官府洗劫一空,无法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只能过着“衣食无厚薄”的悲惨生活。这首诗所反映的事实,应是中唐时期整个农民生活的缩影,相当具有典型性。

    在表现方法上,古乐府多叙事,田家行则选取农家生活的两个断面,一是麦、茧丰收,一是粮、绢大部分送官,把这两个断面加以对比。这对揭示农家苦这一主题,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诗纯用赋体直陈其事,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流畅、凝练精警,于平易中见深刻。

    织妇词

    唐元稹

    原文

    织妇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1。蚕神女圣2早成丝,今年丝税3抽征早。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4。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5。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檐前袅袅6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注释

    1蚕经三卧行欲老:蚕有眠性,文中的蚕种三卧之后进入四眠,四眠后即上簇结茧。古织妇往往亦为蚕妇,所以要提前做准备。2蚕神女圣:古代传说黄帝妃嫘祖是第一个发明养蚕抽丝的人,民间奉之为蚕神,诗中称她为“蚕神女圣”3丝税:唐代纺织业极为发达,荆、扬、宣、益等州均设置专门机构,监造织作,征收捐税。4戎索:本义为戎法,此处引申为战事。5罗幕:即丝罗帐幕。6袅袅:摇曳、飘动的样子。

    译文

    织妇为什么忙呢,原来蚕种三卧之后就要老了。织妇们诚心祷告蚕神保佑蚕儿早点出丝,因为今年官家要提前抽征丝税。今年提前征税并不是因为官员横征暴敛,而是去年发动了战争。打仗艰苦,丝织品可供伤兵包扎伤口,也可制成丝罗帐幕赏给军功赫赫的将军。一般的缲丝织作本来已够费力的了,织有花纹的绫罗更是难上加难。拨动织机、变动丝缕,在织品上挑出花纹极为不易,需要很高的工艺水平。培养挑纹能手实为不易,竟有巧女因手艺出众为娘家羁留而贻误青春。在檐前飘动的丝网上,蜘蛛来回爬动。羡慕这小虫儿纯出天性,可以自由编制罗网啊!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为乐府古题十九首之一。虽然属于“古题”却合乎白居易对新乐府的要求。即“首句标其目”开宗明义;“其辞质而径”见者易谕;“其事核而实”采者传信;“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此诗以荆州首府江陵为背景,描写织妇被剥削被奴役的痛苦。全篇仅一百一十字,却由于层次丰富,语言简练,显得义蕴深厚,十分耐读。

    青楼曲二首

    唐王昌龄

    其一

    原文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1。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2。

    注释

    1长杨: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院子。2建章:建章宫是汉武帝建造的,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

    译文

    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前进,渐走渐远,只见马后扬起的一线飞尘。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优美的筝声虽未中断,她的目光却情不自禁地追随着那马上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

    其二

    原文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金章紫绶1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注视

    1金章紫绶:原指紫色印绶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

    译文

    将军和他的部队回来时,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少妇盛装上楼,等待迎接保家卫国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都受到封赏。

    赏析

    盛唐诗人惯以汉武帝比唐玄宗,此诗也如此。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画卷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让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容威赫,实力强大。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晋以来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痛苦教训,整军经武,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聘得良人,为国愿长征”(敦煌曲子词)在这盛极一时的封建帝国里,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在这两首诗中,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田家词

    唐元稹

    原文

    牛靿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1。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2,日月食粮车辘辘3。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攸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4,姑舂妇担去轮官,输官不足归卖屋。愿官早胜仇早覆5,农死有儿牛有犊,不遣官军粮不足。

    注释

    1咤咤:农民的叱牛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趵趵:牛蹄声。2簇簇:丛集的样子,此处以兵器的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3辘辘:车轮声。象征着农民军输的繁重和急迫。4斤:泛指农具。斤,斧子一类的工具。,锄一类的农具。5覆:覆灭,灭亡。

    译文

    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咤咤”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然而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一无所得。因为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驶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自从官军征伐藩镇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吃掉了,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做斤,重新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运到官仓,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交不够,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但愿官军早日胜利,以报藩镇叛乱的仇恨,我们不要紧,累死了还有下一代,牛被杀了还有小牛犊,不会让官军的军粮缺少的。

    赏析

    元和十二年(817),元稹得刘猛、李余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感动万分,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词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它自始至终几乎完全用农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叙事,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涵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叠字的选用,急促重浊的入声字的韵脚,不仅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声情和文情更加契合,深化主题,强化了感情,渲染了气氛,而且使这首古题乐府的特色更加鲜明。这正是元稹“颇近讴谣”的代表作。

    红线毯

    唐白居易

    原文

    红线毯,择茧缫丝1清水煮,拣丝练2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3,织作披香殿4上毯。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路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5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城太守加样织6,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7。

    注释

    1缫丝: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古时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2练:亦作“湅”把丝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周礼天宫染人:“凡染,春暴练。”3红于蓝:指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蓝,指红蓝花,箭镞锯齿形蓝色叶,夏开红黄花,可制胭脂和红色颜料。4披香殿:汉朝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曾在此歌舞,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5毳(cui):指鸟兽的细毛。6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7地衣:即地毯。

    译文

    红线毯,是南方女子经过采桑养蚕、择茧缫丝、拣丝练线、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这费尽了心血和汗水的作品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松软的质地、幽幽的芳香、美丽的图案无人爱惜欣赏,美人们在上面任意踩踏歌舞,随便踏践。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都不如这种丝毯柔软暖和,于是宣州岁岁上贡线毯。宣州太守为表对上位者的尽心竭力,令织工翻新花样、精织勤献。线毯线厚丝多不好卷送,费就千百劳力担抬入贡。得享高官厚禄的宣州太守怎会想到,织就一丈毯,需费千两丝,多么劳民伤财,不要再夺走人民赖以织衣保暖的丝去织就地毯,地不知冷暖,劳苦人民却靠这生存啊。

    赏析

    红线毯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诗中的一首。这首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暴露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荒淫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从结尾两句,可以清楚看出浪费那么多的丝和劳力去织地毯,势必导致许多人穿不上衣服。作者在诗中对这种现象进行直接谴责,感情强烈。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